- 杨慎华;张璐晶;彭永臻;庞洪涛;江乐勇;孙事昊;翟丹丹;
厌氧氨氧化是污水处理领域最具应用前景的生物脱氮工艺,其中生物膜是富集厌氧氨氧化菌的有效手段。但厌氧氨氧化生物膜的形成和厌氧氨氧化菌的富集长达数月甚至更长周期,阻碍了厌氧氨氧化技术的推广应用。总结了近年来强化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形成并富集厌氧氨氧化菌的系列方法,重点探讨了载体类型的选择、载体表面预处理方法、生物质固定技术、反应器类型、厌氧氨氧化菌活性和竞争性强化等措施对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形成及菌种富集的影响。在厘清强化策略的基础上,阐述了各方法的优劣性和潜在的应用场景,同时展望了未来厌氧氨氧化生物膜技术的研究方向,可为厌氧氨氧化工艺的优化与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2024年01期 v.42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5K] [下载次数:13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2 ] - 张倬玮;巫寅虎;周菊容;李梦阳;张宁;陈卓;郑恬;胡洪营;
为保障白酒包装洗瓶废水的安全高效再生利用,分析了废水水质特征,识别出不同再生利用途径的风险类型和主要风险因子,提出了管控措施建议。结果表明,洗瓶废水污染水平较低,污染物浓度略高于相应水质标准,悬浮物(SS)、有机物和微生物等是主要风险因子,其引发的再生利用主要风险包括食品安全危害、由微生物生长导致的健康风险危害、磨损、堵塞和损坏设备等方面。不同再生利用途径的保护对象不同、关注的特征污染物不同,是导致风险差异的主要原因。去除悬浮物是洗瓶废水再生利用风险管控必要措施,去除有机物和营养物质、控制细菌数是不同途径的风险管控要点。洗瓶废水宜用于农业利用,其次用于工业冷却、洗涤及生产、城市杂用、景观环境和洗瓶工艺。结合泸州案例提出了洗瓶废水再生利用策略和管控措施。未来应着眼于洗瓶废水再生利用风险全过程控制,拓宽废水再生利用途径,并将其融于城市水生态循环梯级利用模式中。研究的相关信息可为洗瓶废水的安全再生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2024年01期 v.42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9K] [下载次数:2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孔领锐;李心珏;郑茹;张阔;刘思彤;
一段式短程硝化-厌氧氨氧化(PN/A)工艺作为一种自养生物脱氮技术使污水的低碳处理成为了可能。然而,维持稳定高效的短程硝化和保留厌氧氨氧菌的生物量仍然是PN/A工艺运行成功的主要挑战。采用层状硅酸盐矿物结合无纺布作为一种新型复合生物膜载体,强化厌氧氨氧化菌的持留与PN/A工艺的脱氮效果,考察载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吸附性能以及复合载体对菌群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复合生物膜载体的反应器的最高氮去除速率达131.4 mg/(L·d),显著高于仅有无纺布载体的对照组[97.2 mg/(L·d)]。表面热力学分析和扩展DLVO理论的研究表明,层状硅酸盐矿物与微生物群落形成了强烈相互吸引力,其表面丰富的金属阳离子可以通过静电引力与离子交换作用来增强菌群的吸附能力。研究制备的复合生物膜载体为PN/A工艺的快速启动和稳定运行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2024年01期 v.42 16-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下载次数:9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谢琤琤;许柯;
污水再生和循环利用是开发非常规水资源、减少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我国污水的再生和利用率均较低,再生过程中能耗、药耗较高,绿色循环系统尚未形成。为此,从资源、环境、生态及安全的角度出发,研究和总结了污水再生的生态方法,提出了再生水生态处理和生态化处理的关系和内涵;分析了再生水生态储存的方式和要点,提出了再生水资源化储存的水质条件和环境影响;讨论了水生态系统及敏感生物群落对再生水排放的生态响应和生态风险,提出了污染物共暴露风险阻断的主要路径;阐释了再生水作为城市地表水体生态需水补给的关键控制因素,提出了再生水与水体生态融合、促进水体生态恢复的实践策略。
2024年01期 v.42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3K] [下载次数:5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池善庆;林财强;吴礼贵;邹小明;黄翔峰;张海平;谢蓉蓉;李家兵;吴乔枫;刘佳;
对福州市晋安湖不同点位的上覆水及沉积物中营养盐和抗生素开展了一年监测,重点解析了传统污染物与新污染物引起的时空分布差异,对其引起的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湖体上覆水总氮浓度全年维持在较高水平(1.88~4.96 mg/L),而总磷在夏季表现出较高的浓度水平(0.15~0.55 mg/L),湖体在夏季呈现中度富营养状态(TLI值介于59.92~66.34)。湖体沉积物总氮含量为30.0~1780.0 mg/kg,总磷含量为81.4~2585.0 mg/kg,显示为中度或重度的富营养化污染。上覆水、沉积物中检测到5种抗生素(磺胺甲噁唑、四环素、磺胺多辛、磺胺林、土霉素)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49~13.03 ng/L、0.23~4.80 ng/g,抗生素的浓度及生态风险在冬季高于其他季节。针对城市人工湖可能同时存在的富营养化风险和生态风险,需要考虑常规污染物与新污染物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选择更为有效的技术对关键点位存在的复合污染进行针对性治理。
2024年01期 v.42 29-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5K] [下载次数:6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社锋;张家琛;冯巍;陈培;辜琦;李琳;
膜生物反应器(MBR)技术能够将膜分离和生物处理相结合,具有处理效率高、适用性强和应用前景好等显著优势。简要介绍了MBR的基本原理和工艺类型,分析了有机负荷、污泥浓度、预处理、曝气强度以及温度等主要因素对MBR性能的影响。凭借易组装和高度模块化的特点,MBR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市政废水、农村分散废水、工业废水、海水淡化以及内容物回收等领域。通过典型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发现现阶段MBR工艺主要用于大型污水厂的提标改造、污水深度处理以及小型污水厂对分散污水的回收。介绍了MBR技术在膜材料开发、工艺优化、新式MBR、微生物、耦合工艺以及对新型污染物处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MBR工艺的研究前景和未来发展趋势,指出解决膜污染和降低能耗是MBR工艺优化的重点研究方向。
2024年01期 v.42 3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0K] [下载次数:35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1 ] - 张心悦;孔赟;施卫红;黄咏洲;
基于生物膜环状反应器,模拟培养氯消毒和氯胺消毒体系下的管壁生物膜,从生长特性、群落结构和功能丰度等方面探究管壁生物膜特性,研究不同消毒方式(氯和氯胺)胁迫下生物膜的特性差异。结果表明:与氯相比,氯胺消毒下生物膜的单位面积生物量更高,且活菌占比更大,表明在相同浓度水平下,氯比氯胺更能抑制管壁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细胞活性。氯胺消毒下生物膜的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高于氯消毒,2种消毒方式下的生物膜群落结构和功能丰度存在显著差异。氯消毒下,γ-变形菌纲(平均相对丰度63.8%)占据主要优势,Nevskia属(32.9%)和嗜甲基菌属(20.4%)为优势菌属;氯胺消毒下,α-变形菌纲(53.8%)为最优势菌纲,慢生根瘤菌属(10.4%)为优势菌属。与氯胺相比,氯消毒下生物膜的新陈代谢功能丰度更具优势,尤其是在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脂类代谢关乎有机物利用的功能方面,分别增加36%、41%和48%,为供水管网中的微生物污染控制和以生物膜为前体物的副产物生成控制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2024年01期 v.42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8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胡筱敏;姜舒淇;
乳化油废水普遍具有有机污染物质浓度高、成分复杂,处理难度大的特征。利用脉冲电场,实现油水分离,并结合脉冲电场活化过硫酸盐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SO~-_4·,对破乳后废水中有机物进行降解。结果表明:脉冲电场破乳试验中,当电源电压为18 V,溶液pH=2,电源频率为800 Hz,占空比为50%,极板间距为2.5 cm,反应时间为50 min时破乳效果最好,对于初始COD浓度为78340 mg/L的乳化油废水,COD的去除率高达98.03%;脉冲电场活化PMS处理破乳后废水试验中,当ρ(PMS),ρ(COD)=3,溶液pH=2,电源电压为15 V,频率为3000 Hz,占空比(一个脉冲循环内,通电时间占总时间的比例)为70%,极板间距为2.5 cm,反应时间为2 h时,乳化油废水中有机物降解率最高达60.8%;且相同条件下,脉冲电源+PMS处理体系较直流电源+PMS处理体系降解率高出6.4百分点。
2024年01期 v.42 5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2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笑颜;王智;李志宇;李健;颜蓓蓓;左晓宇;杨改秀;陶俊宇;陈冠益;
厌氧发酵-气化耦合技术是一种高效的生物质燃气化技术,具备显著的能源转化优势。为准确评估厌氧发酵程度对该耦合系统环境效益的影响,利用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通过Gabi软件对所建立的不同厌氧发酵时间下酒糟厌氧发酵-气化耦合制备燃气模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结果表明:厌氧发酵-气化梯度耦合反应系统基于能量流产生的环境正面影响可抵消基于物质流产生的环境负面影响,从而使系统获得正面的综合环境效益。厌氧发酵时间为8 d时系统环境影响结果最优,其环境影响潜值为-2.02×10~(-9)。对厌氧发酵-气化耦合系统的耦合程度进行控制,可在优化系统能量收益的同时产生最有利的环境影响,从而为耦合技术的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2024年01期 v.42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1K] [下载次数:4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冠;
随着科技的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更加关键的作用。我国提出了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战略要求,以推动各行业实现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动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钢铁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但除尘系统作为钢铁行业环保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依然较低。该项目根据运营管理的实际需要,结合信息化网络平台与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了环境除尘系统数据采集与传输技术、刮板输灰系统自动化视觉检测技术、智能脉冲阀喷吹控制和漏袋诊断定位系统、风机故障智能诊断技术、电气室智能巡检诊断技术等技术开发,并在宝钢湛江钢铁进行了工程应用。该技术提高了设备维检工作效率,降低了维护人力成本,提高了设备运行的安全稳定性,进一步实现环境除尘系统的科学化、智能化、精细化运营管理,提升企业环保专业化运营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2024年01期 v.42 72-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9K] [下载次数:3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何炜琪;陈蓉;陆智翔;马旭;吴志杰;
识别由于主观篡改或设备工况异常导致的污染物排放数据异常现象,对于重点排污单位环境污染监控、整治和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河北省某钢铁企业为例,基于每小时工况数据和烟尘浓度建立预测模型,采用改进的损失函数MSECorrLoss进行TabNet模型训练,并与XGBoost、LightGBM和BiLSTM模型进行对比,提出了一种基于阈值划分的K-error算法进行烟尘排放异常数据的识别,结果表明:1)相较RMSELoss损失函数,采用改进的MSECorrLoss训练后,TabNet模型MAPE由15.33%下降为15.10%,且模型收敛更快。2)LightGBM和XGBoost训练速度快,但LightGBM预测精度低(RMSE=0.3201, MAPE=29.45%),XGBoost和BiLSTM模型鲁棒性与稳定性(RMSE:0.3403~0.3425, MAPE:13.58%~18.38%)不及TabNet(RMSE:0.2886~0.2934, MAPE:15.10%~15.33%)。虽然TabNet训练时间较长,但无需人工进行特征选取,应用限制低,在烟尘预测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3)基于工况数据构建的TabNet模型在污染物排放预测上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与稳定性,结合K-error检测算法可以克服阈值法带来的主观性。该方法可以快速检测污染物排放异常数据,为环境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2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杨全;刘莎;姜超超;刘蓉蓉;张鹏;秦彩虹;
单一低温等离子体技术(NTP)和单一湿式非均相催化技术降解VOCs时分别面临O_3排放和需要氧化剂连续供应的问题。为解决单一技术瓶颈,将NTP与湿式非均相催化技术相结合降解氯苯(CB),将NTP副产物O_3作为湿式系统的氧化剂来源,从而达到深度矿化CB的目的。活性炭(AC)作为非均相催化剂的载体,表面负载不同金属组分后投加到湿式反应器中。结果表明,与单一NTP相比,NTP耦合液相非均相系统能够显著改善CB的降解。当Fe作为活性组分,Fe-C催化剂投加量为1 g/L,溶液初始pH为7,供电电压为14 kV时,耦合系统得到了最佳CB降解性能,CB去除率和矿化率分别达到了81.4%和48%。Fe-C投加使得液相CB吸收传质系数从0.0280 s~(-1)增加到0.1207 s~(-1),使得催化过程的传质增强因子达到了9.81。最后,根据各系统中间有机体推测出了CB降解途径。
2024年01期 v.42 85-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9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李婧男;汪群慧;梁宝瑞;王万清;刘俊杰;
为了探讨发酵园林废弃物对盐渍土性质的影响及其固碳减排效应,利用大田试验,设置发酵园林废弃物施用(T1)、混施膨润土(T2)与对照(CK)3组处理。通过土壤pH、EC、总孔隙度、饱和导水率、速效氮磷钾、有机碳储量变化(ΔSOC)、微生物量碳(MBC)、细菌与真菌群落结构揭示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园林废弃物堆肥相比于传统焚烧处理可减少53%碳排放,发酵园林废弃物的施用可使ΔSOC增加5~24倍。T1、T2组处理的土壤容重与EC显著低于CK组,总孔隙度和饱和导水率显著高于CK组。T2的养分含量最高,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的含量均为CK组的2倍,堆肥与膨润土混施可显著提高土壤养分含量,改良效果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发酵园林废弃物的施用还可以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形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芽单孢菌门和酸杆菌门为主要的优势菌。真菌中子囊菌门、担子菌门、壶菌门、被孢霉门为主要的优势菌。Pearson相关分析也表明:酸杆菌门和放线菌门与有机碳储量、微生物量碳、土壤养分等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盐分、容重呈显著负相关。
2024年01期 v.42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9K] [下载次数:7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马元元;吴瑒;王朴淳;陈银广;郑雄;
低碳背景下,剩余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实现污水处理厂有机固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重要举措。厌氧共发酵技术则是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最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剩余污泥与其他有机固废厌氧共发酵产生的高值产物(如挥发性脂肪酸等)可广泛应用于工业产品生产中,在实现污泥资源化利用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然而,现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产酸效能的探讨,在共发酵产酸的机理及优化调控手段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与分析。因此,基于以往研究,系统分析了剩余污泥与餐厨垃圾、农业废弃物等共发酵产酸效能,讨论了C/N值、pH值、温度以及污泥停留时间等工艺参数对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过程的影响,提出了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产酸的下游应用,并从能源与经济角度对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技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剩余污泥厌氧共发酵技术的低碳化应用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2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2K] [下载次数:1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吕雯馨;栾鹏鹏;周慧;王静兰;何思蓉;程占军;李宁;颜蓓蓓;陈冠益;
研究塑料废弃物的热解特性有助于实现其清洁高效转化利用。借助热重技术总结对比了高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的不同升温速率(10,20,30,40,50℃/min)热解及不同催化剂(HZSM-5、Hβ和HUSY)催化热解的特性及规律。升温速率的增长使反应出现热迟滞现象,催化剂的加入对样品热解速率提高的效果也不尽相同。为了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持,运用3种动力学分析方法Coats-Redfern (CR)、Flynn-Wall-Ozawa (FWO)和分布式活化能法(DAEM),对样品在不同条件下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和分析。CR模型验证了各热解反应符合一级化学反应模型并发现催化剂可以大幅降低反应活化能;FWO法和DAEM得到的表观活化能数值接近。DAEM模型显示活化能在转化率α增长的过程中先上升再逐步下降,在α=40%~50%时活化能最高,且包含动力学补偿效应。
2024年01期 v.42 11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2K] [下载次数:1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王会刚;吴龙;邱桂博;郝以党;张方彬;杨增奎;吉博文;岳昌盛;彭犇;
钢铁企业产生的烧结机头灰等固体废弃物钾含量较高,若不经处理直接作为炼铁原料返回烧结循环利用,不仅会影响烧结矿质量,还会导致高炉炼铁过程焦比升高、顺行受阻等问题。同时,我国钾矿储量不足,钾盐对外依存度超过1/2。针对上述问题,对钢铁除尘灰的处理和钾盐的生产消耗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深入剖析了含钾除尘作为烧结原料对炼铁过程的影响;介绍了转底炉回转窑处理除尘灰工艺,并指出其也会造成二次锌灰中K的富集;基于含钾除尘灰的理化特性及含钾物质存在状态,对采用“浮选-重选”和“水浸-分离-净化-结晶”2种工艺对含钾除尘灰中钾提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介绍。明确了若冶金烧结含钾除尘灰、转底炉和回转窑二次锌灰全部进行KCl的回收,有望使我国KCl的对外依存度降低20%左右,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年01期 v.42 119-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7K] [下载次数:3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潘康红;明磊强;高沛;王旭东;李先国;张大海;
为有效提高剩余污泥溶胞效率并减少剩余污泥产量,采用水力空化与臭氧反应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剩余污泥溶胞。系统探究了二者协同作用下剩余污泥的减量效果、有机质的释放、胞外聚合物(EPS)的解聚,分析污泥形态结构和各类溶解性有机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当臭氧浓度为(160±10) g/m~3,水力空化联合臭氧处理135 min后,污泥的挥发性悬浮固体和总悬浮固体去除率分别为79.12%和68.55%,DD_(COD)达到90.67%,ρ(NH~+_4-N)由(3.15±0.07) mg/L增加至(42.75±0.21) mg/L,蛋白质和多糖总量分别提高了627.05%和957.28%。剩余污泥经水力空化联合臭氧氧化处理后,粒度扫描和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其颗粒较原泥显著变小;三维荧光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有效增强污泥溶胞效果,在促进污泥溶胞和减量方面表现出显著的协同效应。
2024年01期 v.42 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宁;卢皓;史晨;吕一铮;钱依森;田金平;张宿义;胡永奇;雷翔云;陈吕军;
针对白酒酿造行业丢糟固废污染大、处理难等问题,以某大型白酒生产企业开发的丢糟热化学资源化、能源化新工艺为对象,运用物质流能量流分析、生命周期评价等方法,定量揭示新工艺技术不同应用情景下的环境影响。研究发现:与原丢糟处理工艺相比,丢糟热化学处理新工艺对酿酒全过程的全球暖化潜势、富营养化潜势等7类环境影响有显著改善,其中全球暖化潜势降幅可达40%~60%。但同时,因新工艺用电量为原工艺的19倍左右,新工艺全生命周期在人类毒性、海洋水生生态毒性、陆地生物毒性的环境影响比原系统分别高出9%、26%、73%。新工艺能源化产物的差异,对全生命周期10种环境有显著影响,副产热水的工艺路径全球暖化潜势较副产蒸汽增加49%。基于生命周期视角,建议新工艺热化学余热回收宜优先生产蒸汽,全系统蒸汽不足部分建议用天然气锅炉代替电锅炉生产,同时应强化重点设备的节能改造,以此显著降低白酒酿造全系统环境影响。
2024年01期 v.42 135-1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6K] [下载次数:3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江皓文;魏睿;杨秀琼;罗胜联;喻恺;
通过一步法合成了蒙脱土负载硫化纳米零价铁(CSZVI),使用TEM、BET、XRD、XPS、接触角测量仪对CSZVI的表面物化性质和材料结构进行表征,重点探究了n(S)/n(Fe)对CSZVI去除有机污染物的影响。结果表明:蒙脱土负载有效抑制了硫化纳米零价铁(SnZVI)的团聚并降低了其粒径;在m(蒙脱土)/m(铁)=5时,CSZVI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在15 min内对氟苯尼考(FF)的降解效率达到100%;n(S)/n(Fe)为0.112时,CSZVI对2,4-二硝基甲苯(DNT)、对硝基苯酚(PNP)、FF、氯霉素(CAP)均表现出最高的反应活性,随着n(S)/n(Fe)增加,反应活性均表现出下降趋势;与纯水相相比,在V(水)/V(乙醇)=7∶3的共溶剂体系中,随着n(S)/n(Fe)增加其对相对亲水的PNP产生的抑制作用增大,而对相对疏水的FF所产生的抑制作用减小。研究结果证明,n(S)/n(Fe)增加会增强CSZVI的表面疏水性,从而提升对疏水污染物降解效率,降低对亲水污染物降解效率。
2024年01期 v.42 157-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6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陈雅婷;赵昕宇;李艳红;张传严;党秋玲;席北斗;
新污染物在土壤中具有生物毒性、环境持久性和生物积累性等特征,广泛存在于我国污染场地中。对污染场地土壤中新污染物的研究现状、迁移转化机制和修复进程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对典型新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来源和生物毒性进行详细讨论,并展望我国污染场地新污染物修复的未来,以期对今后新污染物检测—代谢途径—土壤修复技术全链条深入研究、新污染物治理的理论依据和实际应用的发展提供参考。
2024年01期 v.42 166-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3K] [下载次数:3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1 ] - 丁宁;左世伟;张瑞波;王朝辉;李克文;尚尔顺;
石油烃是一种典型的石化场地特征污染物,具有较强的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毒性。在各类修复技术中,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扰动小、成本低、安全性好,适合在役场地污染土壤修复,但该类技术存在修复周期长、去除效率低等问题。针对石油烃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技术存在的制约问题,制备了4种用于强化石油烃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新型增溶剂,其临界胶束浓度均为100~120 mg/kg,表面张力约为30 mN/m。淋洗试验的条件下,LAS-1、LIS-1、LAS-2 3种增溶剂均能将27000 mg/kg的石油烃含量降低至4500 mg/kg以下,污染物溶出效果主要取决于增溶剂与污染土壤的用量比。微生物-增溶试验中,增溶剂强化效果明显,淋洗处理方式与增溶处理效果一致,对提高增溶剂性能评价效率有着良好的借鉴意义。
2024年01期 v.42 177-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31K] [下载次数:3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诗源;陈吉祥;王永刚;杨言武;张博文;
为研究高浓度苯诱导石油降解菌红平红球菌KB1形成的活的非可培养状态(VBNC)及VBNC状态细胞复苏后的生理特性和石油降解能力,采用LB培养基和基础培养基培养红平红球菌KB1,通过紫外分光光度法、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测苯诱导下红平红球菌KB1的VBNC状态形成过程及特征,用红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苏后细胞石油降解能力。结果表明,高浓度苯对红平红球菌KB1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在苯浓度2.5%培养液中6 h后红平红球菌KB1进入VBNC状态,细胞形态发生变化,但结构完整。VBNC状态的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复苏为可培养形式,复苏细胞保持了良好环境适应能力和较高石油降解能力。
2024年01期 v.42 184-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3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田卫红;柯雪松;宋为威;
我国水利工程建设从水患治理逐步走向水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始终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以深圳典型高密度建成区水库水源地生态库建设为例,通过工程建设前后监测和模型等方法,研究雨源型缺水超大城市生态库溢流截污对水源地水环境提升效果。结果表明:生态库建成后水源地各类污染物达标且水质平均提升3.6倍,受调水影响东湖区水动力和水质明显优于西湖区。初期雨水110 mm时和正常雨水40 mm时,可实施生态库集雨溢流入库,模型预测常雨工况库区水质优于初雨工况,初雨和常雨可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状况。生态库建成后,初雨和常雨入库使得水环境容量对现状分别提升4.7,3.3倍。研究对于水源型和水质型缺水发达城市水源地建设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年01期 v.42 191-1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04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殷乐宜;黄国鑫;牛浩博;陈坚;谢月清;杨丽虎;刘玲;
针对传统污染地块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忽略污染扩散风险的问题,以湖南某地下水污染地块及周边为研究区,开展风险评估和动态变化趋势评估。采用定量-定性结合的方式,通过指标筛选和确定,建立了耦合数值模拟预测和风险筛查静态风险评估的污染地块地下水污染动态风险评估方法。模拟预测结果表明,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物随时间逐渐向下游扩散,地下水中Cr(Ⅵ)在38 d时浓度达到最大值1239.5 mg/L,585 d时迁移至河流,917 d时地下水污染羽面积达到最大。基于风险筛查的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估,和基于数值模拟和风险筛查的地下水污染动态风险2种方法计算得到的地块地下水污染风险总分分别为76.2和72.4,风险分级均为高风险地块,但后者略低于前者,表明针对污染物在包气带和饱水带中的迁移情况,定性分析结果相比定量分析结果可能趋于保守。动态风险评估结果显示,该地块始终为高风险地块,地下水污染风险先上升再下降,在500~700 d时达到最高风险95.2分。建议污染地块应尽快开展地下水风险管控或修复,避免污染扩散导致风险进一步增大。
2024年01期 v.42 199-2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6K] [下载次数:7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