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腾坤;孔晓华;房晶瑞;陈阁;汪澜;
以Mn为活性组分,Ce为活性助剂,选取非金属矿物材料(硅藻土、海泡石)部分替代锐钛矿型TiO_2载体,采用分布共混法制备了Mn-Ce/TiO_2-X低温SCR催化剂,系统分析了硅藻土和海泡石部分取代锐钛型TiO_2载体后对Mn基催化剂低温脱硝活性的影响,运用BET、SEM、XRD等测试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研究分析表明:锐钛矿型TiO_2载体经非矿材料部分取代后,Mn-Ce/TiO_2-X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孔结构参数以及表面孔结构形貌均得到改善和提高;Mn-Ce/TiO_2-硅藻土和Mn-Ce/TiO_2-海泡石催化剂中TiO_2的结晶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6%硅藻土和6%海泡石替代部分TiO_2载体后,Mn-Ce催化剂的脱硝活性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反应温度在90~180℃时,以上3种方式制备的催化剂SCR脱硝活性顺序为Mn-Ce/TiO_2-硅藻土>Mn-Ce/TiO_2-海泡石>Mn-Ce/TiO_2。
2019年06期 v.37;No.252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2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智;沈伯雄;陈叮叮;潘奕君;白鹏飞;
以商业SCR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探究SO_2氧化转化规律及其对SCR催化剂的影响,并用BET、NH_3-TPD、H_2-TPR、XRD、XPS、DRIFT等方法表征反应前后催化剂表面变化情况。研究表明:随着温度和O_2体积分数的增加,SO_2氧化转化效率升高;随着SO_2初始浓度和空速的增加,SO_2氧化转化效率降低。SO_2发生氧化后,商业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平均孔径减小,催化剂晶体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催化剂表面酸性位点整体增加且其氧化还原活性略微降低。由于SO_2与催化剂相互作用,催化剂表面的元素价态发生一定的迁移,且产生了金属硫酸盐(OSO),消耗表面羟基。同时SO_2与V~(5+)反应使其转化为V~(4+)。可为进一步进行催化剂安全运行和维护提供参考。
2019年06期 v.37;No.252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高飞;邹红果;张丽丽;
SCR脱硝系统是年前燃煤电厂脱除NO_x的主要方式。CFD模拟为SCR系统流场优化设计的必要手段。一般设计时会对整流格栅结构和支撑进行简化处理,造成实际安装的整流格栅支撑梁及某些结构引起催化剂前流场不均,进而造成催化剂的严重磨损。以某600 MW机组为例,针对实际运行磨损非常严重的情况,通过CFD模拟对整流格栅系统的支撑及密封结构进行详细模拟诊断,并进一步对其整流格栅结构进行优化设计。结果表明,改造后运行大大减少系统高速区分布,催化剂磨损程度明显降低。
2019年06期 v.37;No.252 12-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夫美;白鹏飞;王志;沈伯雄;王凯;
对燃煤电站运行3年的失活脱硝催化剂进行失活机理分析和再生研究。失活机理研究表明:飞灰磨蚀和堵塞,以及碱金属K和Na中毒是该燃煤电站催化剂失活的主要原因;其次,少量硫酸盐在催化剂表面沉积降低其活性。分别采用水洗再生、硫酸酸洗再生和钒活性液浸渍再生工艺处理,结果表明:水洗再生脱硝活性可提升12%左右,酸洗再生可提升20%左右。采用多次浸渍法对预处理失活催化剂进行钒活性液浸渍再生,脱硝效率进一步提升,最高脱硝率达到99%。
2019年06期 v.37;No.252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7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晏敏;杜振;宋小宁;江建平;胡凯妮;熊冬;
SCR脱硝催化剂的主要化学成分检测对于保障新鲜催化剂的质量,分析和判断运行中催化剂质量变化以及催化剂寿命管理非常必要。在分析新鲜催化剂和运行中催化剂组分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现行催化剂主要化学成分的检测标准和日常检测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建议增加定量分析校准样品主要化学成分的种类,并严格其控制标准,以更好地为催化剂质量把控和催化剂寿命管理提供参考。
2019年06期 v.37;No.252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鹤清;朱帅;吴振军;徐源;吕志国;
通过对现有污水处理技术综合分析,梳理适用于"准Ⅳ类"污水排放标准的技术工艺,为污水处理工程技术选择提供支持。首先梳理了我国城镇污水排放标准的发展沿革,搜集整理了几个重点区域及流域新近颁布的"准Ⅳ类"标准,结合部分代表性污水处理厂的实际运行效果,提出本次提标改造的核心问题为COD和TN的深度去除。由此,分别从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3个方面全面梳理了适用于"准Ⅳ类"标准的提标改造技术,并提出应该充分考虑污水处理各工艺的特点和对污染物的处理能力,将各工艺段进行有机结合,最终出水达标排放。
2019年06期 v.37;No.252 26-3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K] [下载次数:1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4 ] |[阅读次数:0 ] - 刘小宁;张文杰;
为研究进水NO_2~--N浓度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的影响,以实验室培养的厌氧氨氧化菌为接种菌种,采用上流式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考察了进水中NO_2~--N浓度对厌氧氨氧化菌增殖速度、固碳量、微生物的变化情况的影响,发现进水亚硝酸盐氮对厌氧氨氧化反应器有很大的影响。当进水ρ(NH_4~+-N)、ρ(NO_2~--N)约为41. 23,51. 63 mg/L时,厌氧氨氧化菌的增殖速度最快为1. 7 mL/d,ρ(TS)为94. 03 g/L,最大比厌氧氨氧化活性(SAA)为0. 31 g/(g·d),去除率最高为91. 18%,固碳量为0. 71 mg/mg(N),微生物的丰富度最高,优势菌种Candidatus kuenenia基本未发生改变。若将进水ρ(NO_2~--N)增大为102. 99 mg/L时,Candidatus kuenenia丰度大量减少,厌氧氨氧化反应过程受到抑制,活性降低,厌氧氨氧化菌生长速度变慢。
2019年06期 v.37;No.252 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张华俊;李森;张莉;张文磊;李秋华;
为掌握不同原位处理对黑臭底泥污染物释放抑制效果的差异从而指导工程实践,于2015年12月11日—2016年1月28日采用室外模拟实验,研究了硝酸钙(Ca(NO_3)_2)、过氧化钙(CaO_2)及沸石3种材料以5种不同原位处理方式对黑臭底泥污染物释放的抑制效果。实验期间,各处理对COD_(Mn)抑制效果顺序为:沸石+CaO_2>CaO_2>空白>沸石+Ca(NO_3)_2>Ca(NO_3)_2,对TP抑制效果顺序为:沸石+Ca(NO_3)_2>Ca(NO_3)_2>沸石+CaO_2>CaO_2>沸石>空白,对NH_3-N抑制效果顺序为:沸石+Ca(NO_3)_2>沸石+CaO_2>沸石>CaO_2>Ca(NO_3)_2>空白。研究结果表明:上述实验材料均可抑制底泥污染物释放但效果不一,且同种处理对不同污染物抑制效果也不尽相同。沸石覆盖的加入大大加强了单一材料对黑臭底泥污染物抑制的效果,但各实验材料对污染物抑制效果均具有时效性,随着药效衰退抑制效果会逐渐减弱,因此在工程实践中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处理方式及定期补充材料以持续发挥抑制作用。
2019年06期 v.37;No.252 37-4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4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柏义生;周国宏;于鲁冀;梁亦欣;陈涛;刘攀龙;
介绍了现场试验河道以"缓流沉淀+生态河床+悬浮生态岛+生态滤坝"为主要工艺的河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工程,重点描述了工程的主要构筑物、技术参数以及功能作用,工程建成后,对微污染河水的实际净化效果进行研究。实践证明,采取河道水体原位生态净化措施对水质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对COD、NH_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5. 26%、32. 19%和17. 72%,改善了水体溶解氧环境,系统下游出水水质基本稳定能达到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水质标准。
2019年06期 v.37;No.252 42-45+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下载次数:2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晓一;陈盛;查丽娜;方妍;方思远;何圣兵;
采用菖蒲型表面流人工湿地和复合型生态浮床净化模拟污水厂尾水,以探究在不同季节、不同进水氮形态下两者的脱氮性能差异;并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微生物组成,以考察两系统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功能特征。研究结果显示:植物和水温对系统TN的去除具有显著影响,在夏季表面流人工湿地组和复合型生态浮床组的处理效果明显优于春、秋季,在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3 d、水温为(34±2)℃的条件下,两者对TN的去除率分别达到(84. 97±3. 90)%和(82. 23±4. 83)%;进水氮形态对系统的运行效果有显著影响,当水温为(25±2)℃时,进水中ρ(NH+4-N)/ρ(NO_3~--N)=1∶1时,系统对TN的去除负荷达到最大,湿地组为1333 mg/(m~2·d),浮床组为923 mg/(m~2·d),适当提高进水中氨氮的比例有利于植物生态系统中总氮的去除。菌群分类结果表明,两种处理系统均具有很高的细菌多样性,相较于浮床组,湿地组的反硝化菌相对丰度更高,表现出更强的脱氮性能。
2019年06期 v.37;No.252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7K] [下载次数:7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朱文婷;刘楹楹;丁闯;于淼;刘金根;钱玮;
通过野外现场实验,对比生物绳(B-R)、生物毡(B-B)和碳素纤维生态草(B-G) 3种新型生态净化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氮素净化能力,并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材料表面微生物群落结构,进而探讨其脱氮机理。结果表明:所选择的3种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均能显著降低水体中氮素浓度,其净化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生物绳>生态草>生物毡。生物绳和生态草表面富集的生物量更多,且生态草(夏19. 07%,冬18. 64%)和生物绳(夏18. 87%,冬18. 16%)表面功能属的相对丰度要高于生物毡(夏12. 45%,冬15. 17%)。在材料表面起脱氮作用的功能属主要包括Nitrospira、Flavobacterium、Acidovorax、Pseudomonas,Hydrogenophaga等。
2019年06期 v.37;No.252 52-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4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赵丽君;陈刚新;张文超;陈沉;王克明;李魁晓;王佳伟;
选取2种常用水生漂浮植物凤眼莲与大薸作为研究对象,以某大型再生水厂再生水作为培养介质,研究对再生水中氮、磷的深度净化能力。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期间,凤眼莲相较于大薸,单株生物量更大,且增殖更迅速。在相同种植密度(24株/m~2)下,凤眼莲和大薸生长率分别为165,56. 8 g/(m~2·d),对TN去除率分别为96. 3%和73. 7%,去除负荷为374,286 mg/(m~2·d),大薸组对磷的去除效果优于凤眼莲组,去除率分别达到100%和94%,对磷的去除负荷分别为39,42 mg/(m~2·d);但是,实验进行10 d后,大薸出现叶片发黄、根部腐败状况,导致水体中氮、磷含量升高,而凤眼莲长势良好,去除效果能够保持。因此,对比2种植物的生长特点及对氮、磷的去除能力,优先选用凤眼莲作为再生水净化植物,如选用大薸,则应在腐败前进行打捞处理,避免腐败后氮、磷重新进入水体形成污染。
2019年06期 v.37;No.252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K] [下载次数:4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汤洁;潘松青;姚振星;李光武;俞兴平;崔亚男;
针对采用气提技术实现回流的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研究了升液管浸没深度和气量对回流量的影响,计算并校核了效率系数η,同时对比了装置不同安装形式的保温效果。结果表明:随着浸没深度和气量的增加,回流量逐渐增大,但气量的增加会对空气利用率产生不利影响。在试验条件下,效率系数η取值为0. 21~0. 60,且与浸没深度h、提升流量Q和空气用量W均呈负相关。相比地上装置,地埋装置具有更佳的保温效果和恒温稳定性,特别是在气温低于0℃的冬季,地埋装置具有明显的保温优越性。
2019年06期 v.37;No.252 64-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员建;徐彬;王浡谕;苑宏英;
采用紫外光(UV)对二氯乙腈(DCAN)和二溴乙腈(DBAN)的去除效果进行研究,考察不同初始浓度、pH值、UV强度等因素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DCAN和DBAN的去除率随其初始浓度的增加而上升。当DCAN和DBAN的初始浓度均为250μg/L时,其去除率达到最高分别为23. 26%和98. 12%。随着pH值的升高,DCAN的去除率逐渐上升,在pH值为9. 5时达到最高值25. 20%; DBAN的去除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当pH值=7. 5时,去除率达到最大值96. 88%。UV强度的变化并没有对DCAN和DBAN产生明显影响,其中DCAN只有微量的提升。UV在以上实验条件下对DCAN和DBAN均有去除效果,其中对DBAN的去除效果较好。
2019年06期 v.37;No.252 68-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K] [下载次数:2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殷芳芳;胡恩保;
为了强化污水脱氮除磷性能,采用厌氧/缺氧/好氧(A~2/O)耦合生物曝气滤池(BAF)组合工艺,考察其对营养盐和有机物去除效果,并进一步探究温度的潜在影响。结果表明:A~2/O耦合BAF能实现有机物和氮、磷的同步深度去除,有机物、TN和TP去除率分别高达90%、85. 2%和93%。温度为15,25,35℃时COD去除率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90%以上,45℃时略低于其他温度。NH_4~+-N去除率随温度的升高呈现上升趋势,NO_2~--N、NO_3~--N去除效果在35℃时最佳,厌氧释磷量和缺氧、好氧吸磷量也在35℃达到最大值。可见,A~2/O耦合BAF系统最佳脱氮除磷温度为35℃。
2019年06期 v.37;No.252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李智明;吴乾元;王文龙;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新型紫外线光源,其与活性氯联用的LED-紫外线/氯高级氧化技术可协同高效降解抗惊厥药微量污染物苯妥英钠(phenytoin sodium,PHT)。LED-紫外线剂量为0. 82 J/cm~2时,LED-紫外线/氯高级氧化对水中的PHT去除率到62%,远高于单独氯化和单独LED-紫外线处理的加和。降解动力学研究发现:LED-紫外线/氯高级氧化降解PHT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280 nm LED作为光源的LED-紫外线/氯相比310 nm LED-紫外线/氯有更好的PHT去除效果。与LED-紫外线/H_2O_2和LED-紫外线/过硫酸盐相比,氧化剂(氯、H_2O_2和过硫酸盐)浓度为0. 282 mmol/L时,LED-紫外线/氯高级氧化降解PHT的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0. 096 min~(-1))远高于LED-紫外线/H_2O_2和LED-紫外线/过硫酸盐,分别是其3. 7倍和3. 0倍。优化氯投加量发现,LED-紫外线/氯高级氧化在较低氯投加量(10 mg/L)条件下即可高效降解PHT。对PHT毒性变化研究发现,氯化作用降解PHT过程中,可生成具有急性毒性的中间产物,且持续累积。LED-紫外线/氯高级氧化降解PHT在较低紫外线剂量(0. 08 J/cm~2)下生成了具有急性毒性的中间产物,随着紫外线剂量增加至0. 41 J/cm~2,毒性中间产物被有效去除。
2019年06期 v.37;No.252 78-82+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张权;袁健;李贤英;
以硝酸锌为锌源,D(+)-一水合葡萄糖为碳源,六亚甲基四胺为碱源,柠檬酸钠为表面活性剂,采用水热处理高温碳化法成功制备得到碳修饰的ZnO(C-ZnO)微球。并以罗丹明B(RhB)为模型污染物,考察了不同水热温度、水热时间、碳源投加量下的C-ZnO微球的光催化性能。采用热重分析(TG)、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低温氮气吸附-脱附、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Zeta电位、紫外-可见漫反射吸收光谱(UV-vis DRS)对样品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0. 3 g的碳源投加量,水热温度为160℃下反应14 h后,于700℃氩气氛围中高温碳化所制备的C-ZnO微球具有最佳的光催化活性。在可见光照射下,对碳修饰氧化锌微球RhB的降解率是未修饰ZnO微球降解率的2. 3倍,可达88. 17%。
2019年06期 v.37;No.252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8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郑冰玉;张树军;杨岸明;
为解决污水处理和磷资源消耗的问题,着眼于污水处理流程中磷元素的回收,简要探讨了磷酸镁铵(MAP)结晶法用以磷元素回收的原理,重点介绍了影响MAP结晶的主要因素,综述了MAP结晶法进行磷回收的途径以及基于MAP磷回收技术的实际工程研究现状。此外,还讨论了MAP回收作为可持续农业肥料应用于包括盆栽和田间试验等的实际经验和发展前景。以期为鸟粪石法回收污水中磷元素的工程项目的实施开展和未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和创新思路,并为我国废弃物资源化应用提供参考。
2019年06期 v.37;No.252 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K] [下载次数:10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5 ] |[阅读次数:0 ] - 金祖雪;王敬富;陈权;余萍萍;陈敬安;
为评价贵阳市清镇塘关灰场对红枫湖水质的影响,调查研究了灰场附近水域水质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对粉煤灰及附近水域沉积物的形貌和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灰场对红枫湖水质影响很小,但对灰坝附近的将军湾库区底泥有一定贡献; 2)后六河支流对将军湾库区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建议加强对该支流的排污管理; 3)受风蚀和强径流影响,灰坝粉煤灰对附近库区造成潜在危害,建议强化灰场水土保持。
2019年06期 v.37;No.252 96-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9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颂;彭佳;陈海军;袁鑫;石君君;
通过固定床反应装置模拟了NaHCO_3粉末与SO_2反应,考察了NaHCO_3粒径和反应温度对脱硫过程的影响,设计了经热解处理后的NaHCO_3与SO_2反应,推导出NaHCO_3热激活脱硫机制。研究发现:150~360℃内,温度越高SO_2脱除率越高; NaHCO_3粒径越小脱硫效果越好;当NaHCO_3粒径为1500目、反应温度为360℃时,SO_2脱除率高达99. 1%。反应温度为240~390℃时,脱硫反应可分为2个阶段:第1阶段主要为SO_2在NaHCO_3颗粒表面与之直接反应;第2阶段为高温下NaHCO_3分解生成Na_2CO_3和CO_2,CO_2从体相逸出后可提供大量微孔结构,有利于提高反应比表面积和反应速率。
2019年06期 v.37;No.252 10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7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徐东耀;刘伟;陈佐会;尹辰贤;林爽;侯嫔;
介绍了超声波雾化式水泥窑尾气一体化洁净系统中,钠基复合吸收剂再生单元的最优再生工艺条件与实际应用效果。采用石灰乳和特制的絮凝剂与脱除后残液混合,在pH值为6,温度为35℃,n (Ca)/n (S)为0. 9,曝气时间为90 min的工艺条件下,吸收剂再生率可达到69%。再生物质主要为品相较好的Ca SO_4,再生后的上清液可进入洁净系统,以达到吸收剂再生循环利用的目的。
2019年06期 v.37;No.252 107-110+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欣悦;张凯山;
以成都市为例,研究气态污染物NO_2、SO_2与大气颗粒物之间的相关性。以2014—2016年成都市8个监测站3种污染物(PM_(2. 5)、NO_2、SO_2)的监测数据做统计数据分析,包括趋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PM_(2. 5)与SO_2和NO_2的关系密切,3种污染物之间总体呈现一致的季节性变化规律,即春、冬高,夏、秋低,且呈现不同的空间变化规律;在重度雾霾条件下,PM_(2. 5)与SO_2的关系较其他污染物密切,但在空气质量条件较好的情况下,PM_(2. 5)与NO_2的关系较其他污染物密切。这说明SO_2对雾霾的形成有着关键作用,特别是在SO_2突然变化的情况下更为明显。因此,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SO_2的来源及其清单的准确估算,这对于雾霾的控制异常关键。
2019年06期 v.37;No.252 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7K] [下载次数:7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胡峰源;谭志洪;熊桂龙;刘丽冰;魏林生;
为了改善袋式除尘器脉冲清灰性能,基于航空航天等领域拉瓦尔喷管技术,设计了适用于脉冲喷吹袋式除尘器的新型喷嘴——拉瓦尔型喷嘴,运用CFD仿真技术结合实验研究,分析喷吹压力和喉部直径对喷嘴清灰性能的影响,并与相同孔径常规喷嘴对滤袋的响应和清灰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拉瓦尔型喷嘴进行清灰时,滤袋侧壁正压力峰值是常规喷嘴的1. 29倍;拉瓦尔型喷嘴对长袋的清灰效果更为明显,一次喷吹清灰效率可达96%,证明该拉瓦尔型喷嘴在袋式除尘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9年06期 v.37;No.252 117-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6K] [下载次数:4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邱坚;霍玉玲;万学平;王秀君;盛世杰;沙丹丹;赵雪婷;杨雪;
利用2017年3月1日—2018年2月28日镇江市环境监测站提供的逐时数据,对镇江市PM_(2. 5)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HYSPLIT-后向轨迹模型,综合运用轨迹聚类及PSCF、CWT分析方法,计算了不同季节影响镇江城区PM_(2. 5)的主要气流输送路径及镇江市PM_(2. 5)的主要潜在源区。结果表明:镇江市PM_(2. 5)浓度季节分布特征明显,冬季PM_(2. 5)浓度最高,夏季最低。四季PM_(2. 5)浓度日变化均呈两峰一谷型分布,且夜间普遍高于白天,周末高于工作日。四季PM_(2. 5)浓度与NO_2、CO相关系数较高,表明工业排放与交通源可能是镇江市PM_(2. 5)的主要来源。镇江地区气流输送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季西北偏西及东北方向气流轨迹占主要优势;夏季气流主要来自东北、东南及西南方向;秋季以东北及偏东气流为主;冬季西北气流轨迹占绝对优势。镇江四季PM_(2. 5)浓度受本地及周边城市的局地污染输送影响较大,主要潜在源区集中分布在江苏本地及其周边的山东、安徽、浙江、上海等地。春、夏、秋季这些地区对镇江PM_(2. 5)浓度贡献值基本为35~75μg/m~3;冬季该贡献值较大,均在75μg/m~3以上,最高值可达到150μg/m~3以上;同时,冬季受北方污染输送影响,河北、京津冀等地也是主要潜在源区,贡献值为35~75μg/m~3。
2019年06期 v.37;No.252 123-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8K] [下载次数:3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陈亚宇;孙焕奕;黄晓松;
为解决现有电学方法监测垃圾填埋场防渗层渗漏存在的"先污染,后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应力波监测技术的垃圾填埋场防渗层渗漏监测定位方法。利用应力波传感器识别和采集应力波信号,建立了应力波波速与时间的空间立体模型,实现防渗层渗漏定位,并对定位结果进行校正。结果表明:检波器距渗漏点的直线距离应≤31. 5 m;定位模型停止迭代的条件是校核向量各元素绝对值<140;定位模型的平均定位误差为0. 248 m,各方向最大引用误差约为0. 32%、0. 58%;通过迭代运算可以缩小被测区域的速度校核比范围,将其作为下一次定位运算的速度校核比初始值,可以减小迭代运算的次数。
2019年06期 v.37;No.252 131-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郭光明;张艳;郑晓雯;吴淼;PIERRE Jean Charnay;
管道输送危险废物到回转窑焚烧是最有效的处理危险废物的方法。但由于物料的复杂性导致管道容易堵塞,清理管道耗时费力,易造成停产,因此建立管道压力监测预警系统非常有必要。首先介绍了系统的组成,着重阐述了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标定,然后描述了传感器安装管路图,最后详细阐述了系统的各种监测预警功能,主要包括管道压力损失、实时监测固体泵容积效率、判断管道堵点位置、预警管道淤积及卸料预警。可为管道输送危险废物焚烧工艺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2019年06期 v.37;No.252 136-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3K] [下载次数:1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黄庆;张承龙;王景伟;
综述了选择性破碎技术在典型固体废弃物(城市活垃圾、煤矸石、废弃电子电器产品)领域的应用进展,并介绍了破碎功耗学说和选择性破碎功耗理论的研究进展,强调破碎过程中的能量消耗与物料特性、设备结构等因素相关,进一步说明选择性破碎在能耗降低和破碎效率等方面有显著优势,从而为废弃物再生利用和资源化提供一条可节能降耗的新思路。
2019年06期 v.37;No.252 14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闫怡新;秦磊;高健磊;
剩余污泥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对其进行提取和回收利用是污泥资源化的重要途径。对目前研究较多的碱热法、酸热法、酶法以及各方法的联合处理等技术的原理、操作参数、提取效果和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污泥蛋白提取技术的应用前景,并对其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2019年06期 v.37;No.252 146-149+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7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冬;刘畅;李檬;孙井梅;
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天津市某污水处理厂二沉池剩余污泥为活性污泥,探究其在投入河道后对底泥中溶解性有机质(DOM)的降解效果及优化措施。结果表明:使用蒽醌-2,6-双磺酸钠(AQDS)驯化活性污泥30 d,可以将其中的腐殖酸还原菌浓度提高约33倍,同时显著提高对底泥DOM的降解效果,降解率由负值提高至22%;腐殖酸还原菌对DOM的降解率随底泥腐殖化程度升高而升高,底泥的E_3/E_4值为6. 34时,DOM降解率仅为30%,E_3/E_4值为4. 54时,DOM降解率为49%;投加Ca(NO_3)_2可以显著提高DOM降解率,由54%提高至71%,最佳投加量为0. 32 g/L;投加促生剂同样可以显著提高DOM降解率,由52%提高至75%,最佳投加量为0. 04 g/L。
2019年06期 v.37;No.252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3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