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水污染防治

  • 超声-高级氧化联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徐成建;贺文智;李光明;朱昊辰;黄菊文;

    高级氧化技术在处理难降解工业废水方面应用广泛,但是每种技术都存在缺陷。学者们将超声与其他高级氧化技术相结合。超声辐射溶液引起空化效应,可对其他过程进行强化,同时也使各自缺陷得到克服,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可进一步提高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故联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正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介绍了超声-臭氧氧化技术、超声-Fenton试剂氧化技术、超声-光催化氧化技术和超声-电化学氧化技术的基本原理,简要综述了这些联用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进展,并展望了超声-高级氧化技术的发展前景。

    2017年10期 v.35;No.232 1-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下载次数:10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旁路烟道蒸发的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在火电厂的应用

    张净瑞;梁海山;郑煜铭;万忠诚;苑志华;刘其彬;

    在河南焦作某电厂2×350 MW机组脱硫废水烟气余热蒸发零排放工程的运行基础上,进行工艺的优化与改进,创造性地引入旁路烟道蒸发系统:在SCR脱硝装置后、空气预热器前引出少量高温烟气(烟温在330~350℃)至旁路烟道系统;旁路烟道出、入口通过电动隔离挡板实现与主体烟道的隔离;旁路烟道入口加设电动调节挡板以调节烟气的流量、流速;旁路烟道内设置高效双流体雾化喷嘴,雾化液滴与引入的高温烟气进行迅速传质、传热,实现液滴的高效蒸发;旁路烟道出口连接在空气预热器后、除尘器前的烟道上,蒸发后的结晶物随烟气在除尘系统得到去除,水蒸气在脱硫塔被冷凝后间接补充脱硫工艺用水,最终实现了脱硫废水零排放,且对电厂原有系统影响较小。

    2017年10期 v.35;No.232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0K]
    [下载次数:8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6 ] |[阅读次数:0 ]
  • 碳素纤维在近岸海洋污染物磷酸盐、硅酸盐处理中的应用

    杨夯;于晓彩;尹丹妮;聂志伟;塔荣风;易森;

    对碳素纤维进行氧化改性,利用改性后的碳素纤维处理近岸污染海水,重点研究了改性碳素纤维对海水中活性磷酸盐和活性硅酸盐的吸附作用。考察了碳素纤维液相改性时间、碳素纤维投加量、活性磷酸盐初始浓度、活性硅酸盐初始浓度、吸附时间、海况、pH值等单因素对近岸海洋污染物磷酸盐、硅酸盐吸附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碳素纤维对硅酸盐的吸附效果较好,去除率可达70%,对活性磷酸盐的去除率为31%左右。通过正交实验确定改性碳素纤维材料修复模拟近岸海水的优化条件为:碳素纤维改性时间为1.5 h,投加量为0.01 g,硅酸盐初始浓度为3mg/L,磷酸盐初始浓度为20 mg/L,海况为3级,pH值为8,吸附时间为3 h。在此条件下,碳素纤维对磷酸盐的去除率可达31.06%,硅酸盐去除率可达70.88%。

    2017年10期 v.35;No.232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金泽水库中试系统对饮用水源原水的净化

    卿杰;曹卉;王瀚林;巢路;李阳;

    在上海市金泽镇太浦河北岸设计构建了饮用水水源生态净化工程中试系统,以期改善饮用原水水质。通过水质监测,分析了研究期间太浦河原水水质特征,并对中试系统的净化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太浦河饮用水源原水水质较好,TP和DO绝大部分时段均能满足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Ⅲ类标准,CODMn、NH3-N指标全年均能达到Ⅲ类标准。太浦河原水经中试系统净化后,主要指标不同季节均可稳定达到Ⅲ类水质标准以上,对CODMn、NH3-N、TN、TP和SS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2%、38.4%、20.4%、36.2%和46.5%,对DO的平均提升率为19.1%,总体表现为夏、秋季节的去除效果优于冬、春季节。中试系统1年内可削减CODMn、NH3-N、TN、TP和SS的量分别为4.6,1.4,4.5,0.5,195.9 t,为原水充氧20.1 t。

    2017年10期 v.35;No.232 16-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不同填料对大肠杆菌去除能力的研究

    陈靖;杨红薇;唐家良;薛菲;钱玲玉;翟龙波;

    针对丘陵农村地区水质恶化、经济基础差及污水处理能力有限的状况,目前一般采用人工湿地和自然沟渠综合措施处理生活污水,但迄今仍缺乏针对水体病原菌污染的自然生态去除技术研究。为了筛选适宜去除病原菌的人工湿地填料,选用林地土、旱地土、水稻土、生物炭、无烟煤、沸石和石英7种填料,测定不同填料对大肠杆菌的去除能力,并通过在旱地土添加不同比例生物炭(0%、2%、5%、10%、20%、50%),探讨基于大肠杆菌去除容量与去除成本的旱地土与生物炭颗粒物复合物最佳比例。结果表明:不同填料介质生活污水大肠杆菌去除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生物炭>无烟煤>水稻土>旱地土>林地土>沸石>石英;添加生物炭可增大湿地土壤孔隙度,有效提高单位时间内渗滤污水速率,及大肠杆菌的去除率,特别对大肠埃希氏菌去除效果更加明显;生物炭添加可延迟填料到达吸附饱和的时间,有效增加人工湿地处理容量。综合考虑大肠杆菌去除效率和生物炭添加成本等因素,人工湿地生物炭最优添加比例为20%。

    2017年10期 v.35;No.232 20-23+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响应面法优化水力空化强化二氧化氯降解罗丹明B研究

    刘欣欣;晋日亚;贺增弟;乔伊娜;杨思静;孔维甸;

    利用响应面法的中心组合设计方法对水力空化强化二氧化氯降解罗丹明B实验进行设计,建立了二次多项式模型,并且模型拟合性较好。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实验条件为:入口压力为0.44 MPa,反应时间为100 min,二氧化氯浓度为33.74 mg/L。在最佳条件下,罗丹明B的实际降解率为92.2%,与预测值仅差0.3%。

    2017年10期 v.35;No.232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进水有机负荷对三级生物滴滤池脱氮除磷的影响

    田昕茹;郭新超;原晓玉;

    试验采用三级(好氧/兼氧/好氧)多层组合填料生物滴滤池处理模拟生活污水,探索强化脱氮除磷工艺。考察了在相同水力负荷和布水周期下,改变进水有机负荷对COD、NH_4~+-N、TN和TP去除率的影响,并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XRD)对填料进行辅助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三级串联生物滴滤池的组合相比传统的单级或两级生物滴滤池反应器处理效果更好。第1级和第2级生物滴滤池去除COD、NH_4~+-N和TN效果较好,贡献率合计分别为93.0%、91.2%和91.4%。第1级和第3级生物滴滤池除磷效果较好,贡献率合计91.4%。有机负荷为0.328~0.392 kg/(m~3·d)时,系统总体去除效果最好。

    2017年10期 v.35;No.232 29-34+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1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切应力对铜绿微囊藻活性的影响

    任强;蒋文涛;黄学进;陈宇;

    水动力是影响藻类生长的重要因素。为研究切应力对藻细胞生长的影响,利用自制实验装置,以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分别对藻细胞施加0(对照组),0.29,0.44,0.59,0.74,0.97 Pa的切应力,观察各组生长状况,并对实验结果(各时期的TN、TP和细胞数目)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获得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移植性的水体富营养化和水华预防与治理的规律和方法。结果显示,0.29,0.44 Pa组长势要好于对照组(其中0.29 Pa组长势最快,0.44 Pa组次之);0.59 Pa组的藻细胞出现生长抑制;0.79 Pa,0.97 Pa组藻细胞呈负增长,0.97 Pa的切应力在24 h内导致所有铜绿微囊藻细胞死亡。表明,切应力是影响藻细胞活性的直接因素,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影响表现为低切应力可促进生长,高切应力抑制生长,过大的切应力则导致藻细胞死亡。但切应力作用不会影响铜绿微囊藻生长期的长短。

    2017年10期 v.35;No.232 35-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纳米磁铁矿/生物质炭催化对Fenton氧化降解苯酚的增强机理

    朱慧琳;曾喜莉;罗晓仪;吴宏海;管玉峰;

    以生物质炭负载纳米磁铁矿(nMBC)作为催化剂,采用非均相Fenton反应体系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氧化降解处理研究,确定n MBC—Fenton法处理苯酚废水的最佳工艺条件,并揭示其强化机理。实验结果表明:对于质量浓度为50 mg/L的苯酚废水,其最佳降解条件为温度为45℃,pH为3.0,H_2O_2浓度为5 mmol/L,nMBC用量为2.0 g/L。反应进行20 min后,苯酚去除率可达约100%。nMBC剂量、废水初始pH和温度等因素均对处理效果有较大影响,其中pH决定苯酚去除率,而nMBC剂量是影响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此外,nMBC—Fenton法催化氧化降解苯酚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反应(R~2>0.97)。

    2017年10期 v.35;No.232 3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运用批实验研究溶解氧对米酒去除硝酸盐的影响

    童奇玲;蒋亚萍;陈余道;

    为了判别不同溶解氧条件下脱氮效果和碳的需求量,在水温为25~30℃条件下,设置了缺氧、微氧和有氧3种输入条件,以及C/N分别为2.0、1.5两种碳源投放量开展实验。研究表明:溶解氧的存在对反硝化作用的启动有延迟作用,但影响较小。溶解氧对于反硝化过程并没有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在溶解氧较低的情况下,反硝化速率更为理想。缺氧条件下,C/N的适宜值应低于1.5;微氧条件下的C/N适宜值在1.5~2.0;而在有氧条件下C/N=2.0时可高效去除硝酸盐。该研究可为农村地区家庭自行去除饮用水中硝酸盐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2017年10期 v.35;No.232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3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O_3/H_2O_2催化氧化对苯二酚的影响因素及急性毒性变化

    宋丹;陆曦;刘志英;徐炎华;

    研究了O_3/H_2O_2催化氧化对苯二酚的去除效果及氧化过程中产物的急性毒性变化情况,并探讨了O_3/H_2O_2催化氧化对苯二酚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O_3/H_2O_2在中性条件下氧化对苯二酚反应中,通过H_2O_2和O_3分子联合作用(O_3投加量为210 mg/L、H_2O_2投加量为0.15%)可完全去除对苯二酚(浓度为150 mg/L)以及42%的TOC。以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对发光细菌的抑光率为毒性指标,反应过程中的毒性作用先增大后减小。O_3/H_2O_2氧化是一种高效去除酚类化合物、降低急性毒性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2017年10期 v.35;No.232 50-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曝气压力对MABR中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的影响

    张文丽;程方;丁小洋;任婧;马蓉蓉;张文精;

    以模拟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探讨膜曝气生物反应器(MABR)推流运行时不同曝气压力下不同点位分布的溶解氧值特征;利用MABR可形成好氧/缺氧/厌氧的环境特性,针对曝气压力对MABR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的影响进行研究,借助微生物鉴定手段对MABR的群落结构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曝气压力下的DO值,轴向上波动较大,径向上以曝气膜为中心向外部逐渐降低;随着曝气压力的增加,不同点位分布的DO值均提高,同步硝化反硝化效率先升高后降低。当曝气压力为0.04MPa时出水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效果最佳为74.67%。在此曝气压力下,微生物群落鉴定证明生物膜内出现了好氧-兼氧的分层现象,生物膜内由好氧菌、兼氧菌共同完成硝化、反硝化过程,主体液料由厌氧菌作为优势菌群进行反硝化作用,并且根据未检测出厌氧氨氧菌的鉴定结果排除发生厌氧氨氧化的干扰。

    2017年10期 v.35;No.232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2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0 ]
  • 聚合氯化铝-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对腐殖酸的絮凝特性研究

    王郑;仲米贵;黄雷;薛侨;林子增;陈蕾;

    研究了聚合氯化铝-壳聚糖(PAC-CTS)絮凝剂的絮凝特性,进行了聚合氯化铝-壳聚糖复合絮凝剂和单独聚合氯化铝对水中溶解态腐殖酸的去除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絮凝剂在投加量为80 mg/L时即可达到与单独聚合氯化铝投加量为150 mg/L时的去除效果,同时前者适应的pH值范围更宽;与投加量和pH值相比,水样浊度和絮凝搅拌速度是影响絮凝效果的次要因素;另外红外光谱分析发现复合絮凝剂中壳聚糖与聚合氯化铝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017年10期 v.35;No.232 61-65+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7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碳源对生物滞留系统中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的影响研究

    陈韬;邹子介;李剑沣;

    通过构建模拟实验,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在生物滞留系统中碳源对生物滞留系统中硝酸盐异化还原成铵(DNRA)的影响。结果表明:5个处理组(葡萄糖50,100,150,200,250 mg/L)中NO_3~-发生转化的量分别为41.1%、47.9%、50.7%、56.2%和57.6%。以葡萄糖为碳源,初始浓度为100 mg/L时,DNRA作用效果最显著,~(15)N-NH_4~+含量占初始添加~(15)N的24.7%;初始浓度为250 mg/L时,DNRA作用最弱,~(15)N-NH_4~+含量占初始添加~(15)N的13.7%。反硝化和DNRA作用同时进行,系统中~(15)N-NO_3~-含量的减少均伴随着DNRA过程中间产物~(15)N-NO_2~-含量的积累和最终产物~(15)N-NH+4含量的增加。

    2017年10期 v.35;No.232 66-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4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电化学辅助白云岩沉淀除氟法试验研究

    李洁;罗朝晖;李燕妮;王剑;

    利用天然地质材料为电解材料,采用电化学辅助去除水中过量氟离子以使出水的氟浓度达到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通过测定不同电压条件下各时间节点的各离子浓度,考察了电压及电解材料对除氟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出水pH稳定在6~10.8,电压为36 V与48 V时,除氟效率高达90%以上,且不会使水体中总硬度超标。电场作用下F-的离子迁移与CaF_2、MgF_2的沉淀反应是阴极出水氟浓度降低的主要原因。在36 V电压下白云岩除氟装置的启动时间最短,经济效益最高。相同电压下灰岩除氟装置的除氟效果略高于白云岩除氟装置。

    2017年10期 v.35;No.232 71-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1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2015年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评估

    刘梦;伯鑫;孟凡琳;金正宇;王龙飞;于浪;赵晓宏;

    基于2015年3364座中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测数据(小时级),借鉴欧盟排放标准达标评估方法,分析了不同维度条件下,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达标率情况(日均值)。结果表明:按污水厂污染物全年日均值95%保证率,2015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厂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4%、80%。从省份来看,天津、江西、河南、四川和山东COD达标率均为100%,天津、山东、江苏NH_3-N达标率分别为100%、95%和95%;从处理厂排入水体的类型来看,排入Ⅳ类、Ⅴ类水体的排口达标率较高,达到了97%以上。中国在线监测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主要为氧化沟、A~2/O、SBR,从污水处理工艺的达标率来看,氧化沟、A~2/O等工艺处理COD、NH_3-N效果较好。

    2017年10期 v.35;No.232 77-8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全氟化合物的污染现状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宋彦敏;周连宁;郝文龙;宋文恩;李迎龙;

    全氟化合物是环境中一种新型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近年来这类化合物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类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内被检出,其具有的多种毒性效应已对生态系统和人类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有必要对其环境行为进行研究。综述了全氟化合物在水体、沉积物、生物体内的污染现状,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关于全氟化合物的检测方法、生物毒性、去除技术以及在沉积物中的迁移规律等环境行为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7年10期 v.35;No.232 82-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K]
    [下载次数:39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7 ] |[阅读次数:0 ]

大气污染防治

  • 石化罐区挥发性有机物源强反演技术的研究

    邹兵;王国龙;赵东风;

    石化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亦是重大的污染排放源,其中大气污染以VOCs为主,而石化罐区是石化企业最常用的生产装置,研究石化罐区VOCs的核算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以独特的优势,被广泛地应用于大气环境监测中,国内外一些研究学者试图将遥感傅里叶红外光谱技术与VOCs源强反演技术相结合,开发一条VOCs源强核算的新路。基于我国石化罐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种以遥感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为监测手段,以石化罐区VOCs源强反演技术-扩散模式反推法为理论基础的石化罐区无组织排放VOCs源强反演的新方法,并介绍了其相关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进展,以及目前所存在的问题,为VOCs源强反演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2017年10期 v.35;No.232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1 ]
  • 适宜燃气生产的逆流清洁装置设计与试验

    余满江;程方平;应婧;熊昌国;庹洪章;易文裕;

    为了减少生物质热解燃气中焦油含量,设计了一种适宜燃气生产过程净化脱焦的逆流清洁装置。该清洁装置与气化机组进行选型匹配和参数优化,确定喷嘴口径和水压后再进行性能测试试验。试验表明:该清洁装置能较好的去除生物质热解燃气中的焦油和灰尘,除焦效率大于70%;在入口焦油和灰尘平均含量为539.92 mg/m3时,采用清洁管52的平均除焦效率为80%;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燃气清洁管采用管径较小的52管比62管的除焦效率高。该研究为生物质热解燃气的净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和技术参考。

    2017年10期 v.35;No.232 91-94+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600 MW燃煤机组多变截面SCR脱硝系统流场及喷氨优化

    程智海;翟永强;于江;

    流场均匀性对脱硝效率有重要影响,喷氨格栅(AIG)上游和催化剂入口标准速度偏差是衡量流场均匀性的重要指标。采用FLUENT6.3软件对某600 MW超临界燃煤机组的SCR烟气脱硝系统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主要针对空塔布置时,在烟道多变截面和弯头处出现的流场充满度差、低速三角区、高速冲刷区和低速回流区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采用不同倾角的"直板"、"圆弧"型、"平直—圆弧—平直"型和"圆弧—平直"型导流板可以有效抑制烟道弯头处烟气速度分离的现象。将AIG上游标准速度偏差从空塔时的58.60%降低到9.43%,催化剂入口速度偏差从空塔时的86.31%降到8.60%。提高了NH_3与烟气的混合效果,氨氮摩尔比维持0.81左右,脱硝效率从69.76%提高到92.37%,NH3逃逸率由1.9×10~(-5)降低到2.9×10~(-6)。

    2017年10期 v.35;No.232 95-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成都市西南郊区夏秋季PM_(2.5)碳组分化学特征

    张菊;林瑜;乔玉红;杨怀金;叶芝祥;

    为研究成都市西南郊区PM_(2.5)中碳组分浓度的季节变化及污染特征,分析了PM_(2.5)中有机碳(OC)、元素碳(EC)的含量。结果表明:颗粒物PM_(2.5)、总碳(TC)、有机碳(OC)月平均质量浓度夏季比秋季略高;OC/EC平均比值在夏季和秋季分别为2.47和2.18,说明均有二次有机碳(SOC)的生成;OC和EC在夏秋季均有较强的相关性(夏季R~2为0.77,秋季R~2为0.79);SOC在夏、秋季的月平均浓度分别为4.02,2.76μg/m~3;降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PM_(2.5)的浓度。

    2017年10期 v.35;No.232 100-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邯郸市大气PM_(2.5)成分空间分布研究

    刘卫;马笑;王丽涛;马思萌;魏哲;张城瑜;

    为研究邯郸市2015年PM_(2.5)的污染状况,采用河北工程大学监测站全年PM_(2.5)浓度和气象在线监测数据以及4个代表月4个站点离线采样成分数据,分析了PM_(2.5)的浓度水平与气象要素的关系以及其化学组分特征。结果表明:PM_(2.5)的年均浓度为91.14μg/m~3,最高达到706.56μg/m~3;不同相对湿度条件下,PM_(2.5)浓度对邯郸地区能见度有较大影响。此外,邯郸静风频率较大,全年东南风风速较小,PM_(2.5)污染相对更加严重;PM_(2.5)中主要化学成分为SO_4~(2-)、NO_3~-和NH_4~+、OC和EC,4个站点采样无显著差异性。

    2017年10期 v.35;No.232 105-109+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2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烟气组成对乙二胺合钴脱硝剂寿命的影响

    伏倩雯;刘盛余;吴萧;汪雪婷;能子礼超;

    在鼓泡反应器中考察了SO_2、CO_2的加入对乙二胺合钴体系脱硝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入CO_2会导致脱硝率整体下降,CO_2竞争钴络合位点,在低CO_2浓度时生成碳酸盐络合物,并且其溶解转化消耗OH~-,阻碍了OH~-对NO_2络合物的再生,酸性的下降也使络合物稳定性降低。通入SO_2浓度越大,脱硝率和pH下降越快,pH降到7以下时络合物因解离而逐渐释放Co~(2+)和乙二胺,酸性条件下SO_2溶解产物与乙二胺的结合加速了络合物解离。在含SO_2混合气脱硝体系中不断补充少量乙二胺可使络合液原位再生。

    2017年10期 v.35;No.232 110-11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氯代挥发性有机物CVOCs催化氧化的研究进展

    陈立;刘霄龙;施文博;朱廷钰;

    氯代挥发性有机物(CVOCs)因其性质稳定、反应性差且毒性高,成为目前大气污染物净化技术中的难点。催化氧化法是去除CVOCs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对CVOCs催化氧化的研究进行综述,列举实例介绍了各类催化剂对常见CVOCs的催化研究现状,对催化性能、催化剂失活、反应机理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总结出积碳和氯中毒是催化剂失活的两大主要因素,而载体性质、活性组分分散度、水等对催化性能产生很大影响。最后,展望了未来催化剂的研究重点。

    2017年10期 v.35;No.232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下载次数:4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固废处理与处置

  • 北京市工业污染场地修复现状、问题及对策

    马妍;王盾;徐竹;董彬彬;陈家琪;阮子渊;谢云峰;李发生;杜晓明;

    工业企业搬迁遗留的大量污染场地,是城市土地开发的重要来源。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起步较晚,污染场地风险管理与修复体系尚不健全。通过北京市污染场地案例调研,分析了北京市污染场地调查评估、修复以及监管概况,探讨北京市污染场地修复工作中目前存在的标准缺失、原位绿色修复技术缺乏和监管内容不完整等问题,并从技术标准支撑体系、绿色可持续修复理念和全过程监管框架等方面提出对策,以期为北京市污染场地管理与修复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

    2017年10期 v.35;No.232 120-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8 ] |[阅读次数:0 ]
  • 低温下玉米秸秆与牛粪混合厌氧发酵产气特性研究

    李军;韩冰阳;张曦彤;

    通过静态试验,探究在15℃的低温条件下,经过预处理的玉米秸秆和牛粪,在不同混合配比下厌氧发酵的产气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将牛粪与秸秆按1∶1配比的产气效果最好,相对于配比为2∶1、3∶1的累积产气量分别高出52.66%和73.60%。随着发酵过程进行,COD波动很大。发酵过程中碳源主要由玉米秸秆提供,秸秆所占比例越大,COD降解率越高。日产气量达到高峰的时间稍滞后于VFA,秸秆比例越大的组别,VFA整体处于越高水平。而辅酶F420与产气量之间关系不显著。发酵初期CMC酶活力变化显著,且以玉米秸杆与牛粪配比为1∶1为配比的一组CMC酶活力高于其余2组,最高值达到了15.042 U/g。

    2017年10期 v.35;No.232 125-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填埋场排水层结构对其渗透性能的影响

    郭玉良;曹丽文;温文富;商敬秋;

    垃圾填埋场存在着因渗滤液收集和排水系统渗透性能减弱而失效的问题,威胁着填埋场的安全稳定及其周边地质环境。因此,研究填埋场排水层结构及其渗透性演变规律对垃圾填埋场的正常运营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评价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相似理论为基础,采用现场垃圾渗滤液作为渗流流体,对比分析了2种结构排水层、3个渗流段的排水孔隙度和渗透性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在单粒组结构排水层渗流时,第3渗流段渗透性的变化滞后于第2渗流段及第1渗流段;砂砾粒径较渗流深度对排水孔隙度的影响作用更大;砂砾粒径越大,排水层淤堵的发生时间越晚;在排水层中间段设置粒径较大的砂砾层,可以减缓排水层渗透性的降低速率。

    2017年10期 v.35;No.232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废旧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现状

    高桂兰;贺欣;李亚光;杨见青;李晨静;许昕;肖海阳;关杰;

    论述了废旧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国内外回收利用现状,并鼓励相关企业进行梯级利用,当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不再适合梯级利用时,则进行回收处理。基于废旧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涂层中的有价金属回收机理,将回收工艺归纳为物理化学法、化学法和生物法三大类,概括了现阶段我国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回收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发展趋势。总体看来,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利用不仅能带来巨大的环境效益,同时也能产生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17年10期 v.35;No.232 135-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23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0 ] |[阅读次数:0 ]

监测与评价

  • 基于灾害风险理论的岩溶区建设项目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

    张德彬;刘国东;王亮;钟瑞;

    为研究岩溶地区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污染风险,引入灾害风险理论确定地下水污染风险是由地下水脆弱性和建设项目污染负荷危险性两方面共同决定,并构建了地下水污染风险指标体系。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选择TOPSIS模型进行脆弱性和危险性等级的判断,最后依据风险等级分区矩阵确定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等级。以贵州西北地区某火电厂项目进行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实例应用,结果表明该项目地下水污染风险等级为"较高",主要因素为该地区地下水含水层脆弱性"较高",评价结果符合实际,具有一定应用价值。

    2017年10期 v.35;No.232 141-145+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改进灰色聚类法的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郭绍英;林皓;谢妤;饶瑞晔;张江山;郑育毅;

    在传统灰色聚类法的基础上,以白化函数为突破口进行模型优化改进,并将其应用于马鞍山重点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中。结果表明:通过e型指数函数优化的白化函数评价范围更广,不遗漏任何重要信息;纳入生物毒性因子的双因子权重赋值法可挖掘出潜在的污染因子,使其评价应用更为合理;改进灰色聚类法较传统灰聚类法等更能综合地反映多种重金属联合作用下对土壤环境质量的影响,使其评价结果更为客观。

    2017年10期 v.35;No.232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下载次数:4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9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气象因素和改进支持向量机的空气质量指数预测

    郭飞;谢立勇;

    空气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为了构建准确的空气质量预测模型,文章首先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气象要素变化对空气质量的影响;针对传统支持向量机预测精确度受输入变量影响较大的弊端,采用基于熵权理论对变精度粗糙集约简进行了改进,以处理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变量,提高支持向量机的预测精度;最后以沈阳市的历史气象数据和空气质量指数进行验证。与传统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够将预测准确率由71.28%提高到77.83%,空报率和漏报率也有降低,与实际基本吻合。

    2017年10期 v.35;No.232 151-1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K]
    [下载次数:5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2 ] |[阅读次数:0 ]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 无组织源VOCs排放及臭氧生成潜势分析

    张林;牛琳;

    选取汽车喷涂、加油站、垃圾填埋场和化产回收,分析了不同排放源的VOCs污染特征。研究表明:加油站地下储油罐附近VOCs浓度较高,平均为8 637.2μg/m~3,是汽车喷涂VOCs浓度的3.4倍,垃圾填埋场和化产回收的无组织VOCs排放浓度较低,分别为185.5,85.6μg/m~3。汽车喷涂工艺和化产回收车间VOCs排放主要以芳香烃为主,分别占总VOCs的87.6%和82.9%;不同采样时段加油站储油罐VOCs均以烷烃为主,垃圾填埋场VOCs无组织排放主要以芳香烃和烷烃为主。加油站的臭氧生成潜势最大(41 927.2μg/m~3),分别是汽车喷涂、垃圾填埋场和化产回收的3.1,48.8,150.8倍。

    2017年10期 v.35;No.232 156-160+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R134a在水平环形通道内的凝结换热性能

    张小艳;郝沛;张亚平;

    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中,对水平套管冷凝器环形通道内R134a的凝结换热特性进行实验研究。在冷凝器不同进水流量、进水温度时,实验测试了水平套管冷凝器凝结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冷凝压力及干度的变化。实验工况为:冷凝器的进水流量为0.6~1.0 m~3/h,进水温度为15~60℃。实验结果表明:水平环形通道内R134a的凝结换热系数随热流密度和冷凝压力(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冷凝压力为1.3 MPa,热流密度由18 k W/m2增加至20.5 k W/m~2时,R134a的凝结换热系数减小了6.9%;当热流密度为15 k W/m~2,冷凝压力由1.78 MPa增大至1.83 MPa时,R134a的凝结换热系数减小了5.8%。R134a的局部凝结换热系数随干度的增大而增大,当冷凝压力为1.1 MPa,热流密度为18.3 k W/m~2,制冷剂干度由0.1增大至0.9时,R134a的局部凝结换热系数增大了24.4%。

    2017年10期 v.35;No.232 161-1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京津冀地区燃煤电站不同污染控制情景下的环境效益分析

    徐海红;莫华;吴家玉;朱杰;黄茹;

    近年来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和要求不断趋严,继超低排放后一些企业进一步探索更为严格的排放控制要求下的污染治理措施。为探求京津冀地区火电行业大气污染物执行不同排放要求下产生的环境效益,以2013年京津冀地区火电行业污染源现状为基准情景,采用双向耦合WRF-CMAQ模式分别对燃煤电站执行超低排放和近零排放要求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模拟,综合分析不同控制要求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改善情况,从环境效益角度提出京津冀地区执行近零排放的建议。

    2017年10期 v.35;No.232 166-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炼化一体工业废水污染物全过程控制

    陈学民;张山;周岳溪;宋玉栋;席宏波;吴昌永;

    针对当前炼化一体工业废水污染物治理存在"重末端,轻过程"的问题,从全过程控制实现该类废水的污染物减排。依据炼油及化工废水特征采用经济高效的技术措施形成"源头─过程─末端"的全过程减排链。在生产过程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控制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通过预处理资源化利用废水中污染物,强化降解对末端处理影响大的污染物,过程控制减少污染物排放;末端分质处理性质不同的炼油与化工废水,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2017年10期 v.35;No.232 171-174+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土壤修复

  • 中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发展状况分析

    王艳伟;李书鹏;康绍果;韦云霄;杨乐巍;

    近十年来,污染场地修复工作得以重视和发展。目前我国已完成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达200余例,并逐步形成产业规模。通过长期调研、咨询,收集到了国内现有的大多数工业污染场地修复项目,共计166例。通过对这些项目进行分析,初步阐述了目前我国工业污染场地修复行业的一些发展特点:行业发展前景广阔,项目数量逐年增多,但资金来源仍是主要制约因素;修复项目主要集中在土地价值较高的一线及省会城市,有机类污染场地主要分布沿海地区,而重金属污染场地主要分布于西南、中南地区;修复工期普遍较短,58.3%的项目工期小于半年;修复技术相对粗糙,以异位修复为主,固化稳定化、化学处理和水泥窑焚烧技术应用次数最多。总体而言,我国土壤修复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2017年10期 v.35;No.232 175-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K]
    [下载次数:14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7 ] |[阅读次数:0 ]
  • 热解析技术处理汞污染土壤研究进展

    姚高扬;冯钦忠;陈扬;高柏;范艳翔;

    土壤既是大气汞与水体汞的汇,又是汞再次释放的源。土壤汞最终通过迁移等方式进入周边环境,危害人体和动植物的健康。综述了传统的汞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总结了热解析技术的影响因素、添加剂的协同处理以及热解前后土壤形态变化等,并对热解析技术处理汞污染土壤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后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2017年10期 v.35;No.232 179-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6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环境工程投稿指南

    <正>《环境工程》期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保护类科技期刊,由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主办。创刊于1982年,是一本跨地区、跨行业的环境应用、环境研究、工程技术类期刊。主要报道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制药、轻工、建材、市政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及治理

    2017年10期 v.35;No.232 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