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水污染防治

  • 海水淡化集成技术的相关研究

    王世明;李晴;周婷;

    为了降低海水淡化的成本和能耗,对海水淡化的集成工艺进行相应研究。海水淡化集成技术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不同海水淡化工艺的集成,二是能源和海水淡化的集成。首先介绍了海水淡化工艺的相关集成技术,包括热法与热法集成、膜法与膜法集成、热法与膜法集成、预处理工艺与海水淡化的集成工艺;其次介绍了各种新能源与海水淡化耦合方式、代表工程及研究现状,最后对海水淡化集成技术的优化提出建议。

    2017年01期 v.35;No.22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K]
    [下载次数:7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N掺杂TiO_2纳米材料可见光催化性能及其降解水中腐殖酸

    王菲凤;

    以钛酸丁酯为钛源,氯化铵为氮源,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不同掺N量的N-TiO_2,经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紫外-可见漫反射(UV-Vis DRS)手段对制得的纳米材料进行可见光催化性能表征,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水中腐殖酸(HA),并探究掺N量、投加量及HA初始浓度对降解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N-TiO_2为锐钛矿相,N掺杂后拓宽了TiO_2光响应范围,可见光催化性能显著提升;掺N量过低或过高均不利于光催化活性;8%-N-TiO_2的投加量为1 mg/L时,对初始浓度为5 mg/L的HA可见光催化降解程度最高,可见光反应140 min后,降解率达80.32%。

    2017年01期 v.35;No.223 6-10+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5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固定化微生物对渗滤液DTRO出水中氨氮降解的研究

    冯晓娟;冼萍;唐海芳;李桃;黄宇钊;黎洲;黄思荣;

    采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处理渗滤液DTRO出水中氨氮,考察不同HRT、DO以及温度对反应体系脱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器驯化周期短,能够有效地去除反应体系中的氨氮和COD,其去除率分别为98.68%、78.19%。驯化后期,反应体系中出现轮虫、累枝虫、寡毛类动物。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溶解氧(DO)、温度影响固定化微生物脱氮效果,通过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HRT为5 d,ρ(DO)为4.0 mg/L,温度为25~30℃。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出水ρ(NH_4~+-N)为13.01~19.96 mg/L,ρ(COD)为6.78~12.07 mg/L,达GB 16889—2008《垃圾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

    2017年01期 v.35;No.223 11-14+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潜流人工湿地处理地下水TCE污染实验研究

    李萌;刘汉湖;李凯;

    分别构建无植物、宽叶香蒲和芦苇3组潜流人工湿地系统,研究潜流人工湿地对受到TCE(三氯乙烯)污染地下水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无植物湿地系统和芦苇湿地系统的出水TCE去除率波动较大,香蒲湿地系统出水TCE去除率相对稳定,其出水TCE平均去除率为77.7%,最大值为87.5%,最小值为70.7%。对于无植物湿地系统,湿地床中层和下层的TCE去除率相差较大,而该差异在香蒲和芦苇湿地系统中并不明显。在湿地系统中TCE沿水平方向的降解反应基本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

    2017年01期 v.35;No.223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1K]
    [下载次数:1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生物绳野外原位修复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面源污水——以博斯腾湖流域农排污水为例

    蔡舰;高光;邵克强;白承荣;胡洋;

    农业面源污染带来的咸化、富营养化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湖泊流域亟需解决的问题。为探讨生物绳修复技术对此类农业面源污水修复效果,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博斯腾湖流域农排污水,对其进行了为期5个月(2015年6—10月)的野外原位修复实验。结果表明,生物绳在此环境下可在2周内达到较高附着生物量,并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维持稳定的营养盐去除效果。生物绳对TN、TP和PO3-4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25.86±19.09)%、(32.65±23.79)%和(24.42±35.73)%,出水水质达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湖泊类水质的Ⅲ类水平。但是生物绳原位修复技术对污水中的氨氮和盐度并无明显效果,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应用具有一定局限性。

    2017年01期 v.35;No.223 20-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西藏地区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污水的净化效果

    杜甫义;阿琼;董凡超;白玛旺堆;杜道林;解清杰;

    以拉萨市林周县温室型多介质人工湿地示范工程为基础,对比分析了不同湿地植物配置系统(T1-T4)下芦苇、黑三棱和水葱3种水生植物的生长特性以及各湿地系统对COD、NH+4-N、TN和TP的去除效果,以期优化湿地植物配置,提高人工湿地系统的去污能力。结果表明,各植物覆盖系统(T1-T4)中湿地植物生长良好,且对污水中COD,NH+4-N,TN和TP等指标的去除效果均显著优于无植物覆盖系统(T5);其中水葱、黑三棱和芦苇的植物混合套种系统(T4)综合了植物根系分布的优势,延长了优势根区反应时间,综合去污效果及其稳定性最佳。

    2017年01期 v.35;No.223 26-30+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博斯腾湖西岸表流人工湿地水体脱盐效果研究

    乔泸;迪丽努尔·阿吉;李平平;邓占海;王光明;

    针对博斯腾湖日益严重的盐污染问题,以博斯腾湖西岸表面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引当地排渠水进入人工湿地,对人工湿地的进水和出水进行连续7个月的水质监测,对比分析进水和出水中8种离子(Ca~(2+)、Na~+、K~+、Mg~(2+)、Cl~-、SO_4~(2-)、CO_3~(2-)、HCO_3~-)和矿化度的变化,结果表明:人工湿地进水含盐量较高,8种离子的浓度和矿化度波动较大,4月和10月进水为微咸水,5—9月进水为咸水,而出水含盐量相对较低,8种离子的浓度和矿化度波动较小,各月出水均为微咸水。经计算分析可知,人工湿地对水体总盐的平均去除率为51%,水体盐分的去除率与温度呈正相关,且随季节性温度变化而发生变化。

    2017年01期 v.35;No.223 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7K]
    [下载次数:2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长春市新区污水水质及水量变化规律分析

    熊磊;边德军;吴忌;艾胜书;朱遂一;钟玲;

    通过对长春市新区1年的城市污水的水质特点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显示水量在4—9月波动剧烈;水温1—3月保持在6℃,7—10月上升至12℃;ρ(TN)在4月低于15 mg/L,1月高于30 mg/L;ρ(TP)稳定保持在1.8 mg/L;SS和COD通常保持在低浓度,分别在440,180 mg/L保持稳定,进入1月后,ρ(SS)和ρ(COD)分别急剧升高至4 157,1 363 mg/L。运用SPSS软件对污水水质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污水水量与水温存在正相关性,SS与COD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2017年01期 v.35;No.223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3K]
    [下载次数:4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水体pH值时空变化条件下絮凝除藻剂的pH值优化

    宁雅;吴刚;赵以军;程凯;

    研究了由光照、水深等造成的水体pH值变化对絮凝剂除藻效果的影响,并监测絮凝前后不同深度的水体pH值。结果表明:1)当水体pH值无垂向分层,但随光照在8.5~10.5变化时,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5.8~7.9,除藻效率均高于80%,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5.4~8.0;2)当水体pH值有垂向分层,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7.0~7.3时,除藻效率均高于80%,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7.0~7.1;3)水池实验中,当表层水体终点pH为6.8时,除藻率高达99.33%,此时中下层水体pH值为7.0~7.1,池水清澈见底。上述结果说明:不论水体pH值是否垂向分层,控制表层水体终点pH值为6.8~7.3时既能有效除藻,也不会使底层水体pH值过低;水体pH值有垂向分层时,絮凝剂的pH值应高于无垂向分层时的情况。

    2017年01期 v.35;No.223 4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多孔ZnO/膨润土臭氧催化剂的制备及表征

    范文玉;杨小峰;李康;何俊;闫晓琳;孙慧萍;

    以钠基膨润土为催化剂载体,Zn(NO_3)_2为锌源,硫酸和炭粉为改性剂,采用膨润土-Zn(NO_3)_2溶液混合法制备了多孔Zn O/膨润土臭氧催化剂,通过对酸性大红模拟染料溶液臭氧进行催化降解实验,考察了H2SO4质量分数、加炭质量分数、Zn(NO_3)_2浓度和焙烧温度等因素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BET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催化剂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H_2SO_4质量分数为10%、加炭质量分数为6%、Zn(NO_3)_2溶液浓度为1.0 mol/L和焙烧温度为500℃,对染料的降解率最大可达94.56%。

    2017年01期 v.35;No.223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AAO工艺在不同HRT和回流比条件下对实际污水的处理效果

    刘新超;贾磊;俞勤;何群彪;刘志刚;

    以实际污水为对象,采用中试装置研究AAO工艺中不同水力停留时间(HRT)和回流比,发现:AAO系统在HRT为4~8 h、污泥回流比为0.5~1.0、混合液回流比为1~2、ρ(MLVSS)=800~1 300 mg/L时,系统脱氮除磷效果受降雨冲击影响较大,但对COD去除稳定。TN去除率随进水浓度及COD/TN的增加而增加,增大混合液回流比不能有效提高TN去除率;TP去除率受进水COD及回流液中NO_3~--N浓度影响较大。实验结果表明:低碳高氮磷污水要实现氮磷同时达标,需要适当投加碳源以及混凝剂。

    2017年01期 v.35;No.223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8K]
    [下载次数:8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芬顿法处理阿特拉津合成废水的优化试验

    李长海;贾冬梅;张岩;刘学文;

    以实际阿特拉津含盐废水为处理对象,采用芬顿法对其进行预处理。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研究了芬顿氧化体系中H_2O_2用量、H_2O_2和Fe~(2+)的比值、pH值、温度和反应时间对阿特拉津含盐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H_2O_2用量为4.44 mg/L,ρ(H_2O_2)/ρ(Fe2+)=20∶1,pH=5,温度为60℃,反应时间在120 min的条件下,阿特拉津实际废水COD的去除率可达90.5%。

    2017年01期 v.35;No.223 5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0 ]
  • 超声协同双金属Fe-CoO_x异相催化PMS的研究

    刘朝榕;张静;张古承;刘芸欣;王誉达;谢玲彩;

    采用溶胶-凝胶法(sol-gel method)制备铁钴双金属氧化物(Fe-CoO_x)催化剂,研究其协同超声(超声)催化过硫酸氢钾(PMS,KHSO5)降解酸性橙7(AO7)的效果及机理。结果显示:Fe-CoO_x/US/PMS体系的催化效果相较同条件下Fe Ox/US/PMS、CoO_x/US/PMS体系更好;随着初始PMS浓度的增加,AO7的降解率先增加后降低;增加US功率后AO7的降解率先增加后降低;Fe-CoO_x初始投加量从0.035 g/L上升至0.05 g/L后,30 min时AO7的降解率由30.58%上升至77.50%,继续增加投量,提升效果不明显;AO7的降解率与初始AO7呈负相关;投加叔丁醇(TBA)、甲醇(MA),50 min时AO7的降解率分别为60.64%、26.58%,表明体系中自由基主要为·OH和SO-4·。XRD和XPS结果显示:Fe-CoO_x催化剂粒径为8.8~10.7 nm,催化剂中的Fe、Co主要以Fe2+、Fe3+、Co2+、Co3+存在,并且表面羟基氧的含量为24.07%。研究显示:Fe-CoO_x催化剂具有较好的催化性能,能够有效地协同超声催化PMS生成自由基,对水中污染物的降解具有良好的效果。

    2017年01期 v.35;No.223 5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溶解氧对固定气体流量曝气系统亚硝化特性的影响

    孟钦伟;陶润先;吕伟娅;李劢;顾淼;

    通过实时控制系统并结合其他工艺参数的调控,在SBR系统中实现了垃圾渗滤液短程硝化过程的快速启动,并在稳定期考察了固定气体流量曝气系统中溶解氧(DO)对短程硝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线监测p H的"氨谷"可判断氨氧化反应的终点;采用固定气体流量的曝气方式,使得单周期好氧段后期ρ(DO)高达7.95 mg/L,出水亚硝态氮积累率维持在98.3%左右,氨氮去除率高达96.5%;好氧段后期高溶解氧并没有导致硝化菌(NOB)的再次增长,短程硝化系统稳定。

    2017年01期 v.35;No.223 65-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水铁矿纳米带的低成本合成及其去除Cr(Ⅵ)的研究

    王丹;许仕荣;陈益清;杨东宁;尹娟;

    纳米粒级的铁氧化物因其具有高比表面积,在去除水中重金属时表现出优异的性能。采用水相合成的方法,以氢氧化镁硫酸盐水合物纳米带(MHSH)为模板,用低成本的方式首次获得了水铁矿结构的铁氧化物纳米带。水铁矿纳米带的宽度为50~200 nm,厚度为10~50 nm,长度从几微米到几十微米。水铁矿纳米带的BET比表面积为45.23 m~2/g。研究发现:水铁矿纳米带的Zeta电位零点出现在pH=8左右。且当溶液pH值为4时,水铁矿纳米带对水中Cr(Ⅵ)的吸附容量最大,可达47.17 mg/g。

    2017年01期 v.35;No.223 69-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辽河流域污染防治PPP模式的适用性研究

    张书源;程全国;孙树林;

    辽河流域是我国水污染防治的重点流域,然而在投融资方面存在资金需求缺口大、筹措渠道单一,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故选择适宜的投融资模式是做好辽河流域污染防治工作的关键。在了解、分析辽河流域污染防治投融资现状的基础上,指出PPP模式具有拓宽资金来源,提高财政资金总体使用效率,拓展市场主体企业生存发展空间等优点,是解决辽河流域污染防治投融资问题的重要发展途径。结合PPP模式在辽河流域污染防治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促进PPP在流域污染防治领域发展运用的具体建议。

    2017年01期 v.35;No.223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K]
    [下载次数:4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大气污染防治

  • 基于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的PM_(2.5)影响因素分析

    肖枝洪;冉小华;

    基于重庆市监测数据,运用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输入变量平均温度、相对湿度、PM_(10)浓度、一氧化碳(CO)浓度、二氧化氮(NO2)浓度以及二氧化硫(SO_2)浓度对输出变量PM_(2.5)浓度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PM_(2.5)与空气中相对湿度、PM_(10)浓度和CO浓度呈正相关关系;2)当系统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213的调节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3)建立的模型预测误差极小,并具有较强的泛化能力。

    2017年01期 v.35;No.223 78-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K]
    [下载次数:5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燃煤电厂烟塔合一排烟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对比分析

    黄乐;杨柳;王圣;盛重义;田文鑫;丁力;

    近年来,燃煤电厂烟塔合一烟气排烟对近距离环境影响的不确定性,使其在国内的推广过程受到一定限制。准确判断烟塔合一排烟的环境影响,对于我国现有燃煤电厂烟气污染物的排放有着巨大的工程价值和明显的现实意义。利用国家环境保护某重点实验室中风洞试验平台,对燃煤电厂烟塔合一烟气污染物在近距离的扩散和传输行为,进行物理风洞试验以及数值模拟计算,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德国Austal2000模式的浓度预测并不精确;数值风洞也有其差异性,而物理风洞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现有的理论及国内工程实际。

    2017年01期 v.35;No.223 83-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胺基碳捕集工艺过程中VOCs排放与迁移

    张新军;陆诗建;李世霞;马嘉慧;曹伟;孙岳涛;

    胺基碳捕集工艺是燃烧后CO_2捕集的主要方法,是目前工业上降低CO_2排放的有效措施,但会导致其他污染物的排放,如胺溶剂蒸发、降解产物(硝胺、亚硝胺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排放。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探讨了胺基碳捕集工艺释放VOCs的排放过程,对VOCs扩散与迁移模型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为CO_2捕集工程的安全设计和环境评价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思路。

    2017年01期 v.35;No.223 89-9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赤泥与矿井废水在烟气脱硝中的应用

    孙详彧;盛彦清;张培青;

    以湿法脱硫工艺为基础,将工业废弃物赤泥以及矿井废水联合制成脱硝吸收液。利用鼓泡反应装置,考察了不同因素及氧化剂对吸收液脱硝效率(DN)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超过50℃不利于氧化吸收的进行;在弱酸性或碱性条件下吸收液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低浓度的SO_2对DN有促进作用,高浓度的SO_2对DN有抑制作用。反应条件优化后,吸收液的DN高达48%。此外,发现NaClO_2是较为理想的添加剂,可将吸收液的DN提高至70%。

    2017年01期 v.35;No.223 9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1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成都市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演变特征分析

    朱育雷;倪长健;崔蕾;

    基于2014年1月21日至2月5日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逐时PM_(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资料以及同期Mie散射激光雷达探测数据,遵循消光系数与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污染时段内的污染边界层高度偏低,平均为221m;污染边界层高度与地面PM_(2.5)浓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污染边界层高度改变在前,地面PM_(2.5)浓度响应在后;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单谷型,峰值和谷值分别出现在08:00时和14:00时前后。

    2017年01期 v.35;No.223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3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钢铁烧结烟气脱硝技术进展

    温斌;宋宝华;孙国刚;潘利祥;董丽彦;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它所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钢铁烧结烟气中通常含有大量SO_2和NO_x,是造成酸雨以及其他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SO_2已有较成熟的脱除工艺。而由于我国烧结烟气的特殊性,还没有特别适用于NO_x的处理工艺。介绍了几种典型的和未来极具市场潜力的脱硝技术,为今后脱硝工艺的选择提供一些借鉴。

    2017年01期 v.35;No.223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K]
    [下载次数:1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9 ] |[阅读次数:0 ]

固废处理与处置

  • 乙醇预发酵对餐厨垃圾甲烷发酵动力学特性及底物的影响

    赵娜娜;于淼;汪群慧;吴川福;宋娜;许帮华;

    重点考察了乙醇预发酵对餐厨垃圾甲烷发酵动力学的影响,并探讨了预发酵产生的乙醇作为甲烷发酵底物——"缓释乙酸"的可能性。结果表明:与一级动力学模型相比,修正的Gompertz模型更适合描述餐厨垃圾复杂底物的厌氧发酵体系。预发酵组最大产甲烷速率Rm比对照组高2.22倍,且T80(底物降解80%所需时长)和产气停滞期λ比对照组分别减少了1.67 d和0.64 d,表明乙醇预发酵可加快甲烷发酵的启动,显著提高底物降解速率和产甲烷速率。在单一碳源(乙醇、乙酸)的厌氧消化实验中,累积甲烷产率由高到低顺序为乙醇组(372 m L)>乙酸组(155 m L)>对照组(62 m L)。乙醇预发酵不仅可防止酸化,还能使乙醇起到"缓释乙酸"的作用,为甲烷菌提供足够的底物,从而显著提高餐厨垃圾甲烷发酵系统的稳定性。

    2017年01期 v.35;No.223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温度对微好氧消化处理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的影响

    李宗翰;李小伟;戴晓虎;董滨;韦妍宏;唐燕飞;黄君洁;

    采用微好氧消化对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进行后处理,考察了在常温、中温及高温条件下反应器的运行性能以及污泥植物毒性的改善。结果表明:在污泥停留时间为8 d,供气量为2.4 L/min的微氧条件下,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VS进一步降解,比耗氧速率降低,挥发性脂肪酸及氨氮等小分子物质浓度显著降低,污泥趋于更加稳定的状态。随着处理温度的提高,污泥VS、比耗氧速率和总氨氮呈逐渐下降趋势。种子发芽实验表明:经微好氧消化处理后,污泥对向日葵、矢车菊、牵牛花等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均逐渐下降,说明微好氧消化有利于改善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的植物毒性。而且随着处理温度的增加,处理后污泥的植物毒性呈增加趋势,这可能与挥发性脂肪酸含量的增加有重要关系。总体看来,与常温和高温条件相比,中温微好氧消化是改善高含固厌氧消化污泥土地利用性能更为可行的工艺。

    2017年01期 v.35;No.223 113-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1K]
    [下载次数: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厌氧发酵处理庆大霉素菌渣的可行性及条件优化

    贾晓凤;买文宁;毛圣捷;闫阳;

    采用厌氧发酵处理庆大霉素菌渣,考察了含固率、接种比、接种污泥、发酵底物等因素对庆大霉素菌渣厌氧发酵的影响,并用累积净甲烷产量衡量庆大霉素菌渣进行厌氧发酵的可行性及发酵程度。试验结果证实了庆大霉素菌渣进行厌氧发酵的可行性,其中含固率和接种比对发酵的影响较大,最佳条件为含固率5%,接种比1/3;对比试验所用3种接种污泥,发现接种某造纸厂污水处理IC反应器的厌氧颗粒污泥效果最优,在最优含固率和接种比的条件下,累积净产甲烷量为28.21 m3/t;此外,试验还证实,采用不同菌渣的联合发酵表现出了明显的协同作用,在最优条件下,庆大霉素菌渣与林可霉素菌渣按1∶2的比例联合发酵的产甲烷量可达到37.5 m3/t。

    2017年01期 v.35;No.223 119-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3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蚯蚓-微生物协同作用过程中的微生物特性

    杨格格;邢美燕;马小杰;王寅;

    在环境污染治理领域,被誉为"生态型工程师"的蚯蚓在污水/污泥资源化处理与处置,以及土壤的生态修复中备受关注。蚯蚓通过掘洞、摄食、分泌黏液和排泄蚓粪等方式调控系统中微生物的数量、活性及群落结构,与微生物协同互作强化了生物系统中物质转化与能量流动关系。蚯蚓-微生物协同共生的相互依存关系是此类技术展现低耗高效和生态友好特点的关键。通过综述经人工强化的蚯蚓-微生物互作生态系统中,蚯蚓对微生物的量、活性、群落结构以及食物网的影响,探讨了该生态系统中物质转化和能量流动的特点,并展望了蚯蚓-微生物互作技术研究及应用的发展方向。

    2017年01期 v.35;No.223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下载次数:6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应用选择性破碎技术处理废弃硒鼓的可行性研究

    黄庆;王景伟;张承龙;魏正康;王鹏程;

    传统的废弃硒鼓破碎设备(锤式破碎机或辊式破碎机)存在能耗高,工作噪音大,墨粉爆炸风险等技术缺陷。因此,在分析硒鼓的构成、材料组分和物资价值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适合废弃硒鼓材料回收再制造途径的解离方案,探讨了仅解离塑料组分,避免破坏金属组分的选择性破碎方法。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对比证明了选择性破碎废弃硒鼓的可行性。

    2017年01期 v.35;No.223 129-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监测与评价

  • 贾鲁河郑州段污染源与水质响应关系的模拟研究

    曹霞;张宽;王燕鹏;孙一兵;

    以贾鲁河郑州段为研究对象,建立其污染源与水质响应关系的二维EFDC模型。首先,采用Delft3D针对贾鲁河郑州城区段建立了曲线正交网格,基于2014年上半年污染源流量数据和河流水文数据模拟该段河流流场,利用实测值率定河道糙率,采用2014年下半年数据对河流水动力模型进行验证;其次,在河流水动力模拟的基础上,以COD为主要指标构建水质模型,同样采用2014年上半年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用2014年下半年数据进行模型验证;最后对模型建立结果进行了总结分析。

    2017年01期 v.35;No.223 133-136+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3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某铅锌矿区公路两侧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研究

    李晓艳;吴超;

    通过采样广东省某铅锌矿区公路两侧土壤样品,以全谱直读等离子体发射光法对采集的土壤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并运用富集变化度和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研究了土壤中Pb、Zn、Cr、Cd、Cu、Ni 6种重金属的水平分布状况。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Pb、Zn、Cd重金属已出现重度富集问题,Cd累积量对该矿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较严重的风险,而且其生态风险预警指数平均值已达到26;矿区公路侧土壤重金属水平分布状况与普通交通运输道路侧具有相近的水平分布规律。

    2017年01期 v.35;No.223 137-140+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4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黄河内蒙古段表层沉积物氮形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其勒格尔;王晓丽;乌英嘎;陈立鹏;

    采用连续分级浸取法对黄河内蒙古段6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离子交换态氮(IEF-N)、碳酸盐结合态氮(CF-N)、铁锰氧化态氮(IMOF-N)和有机态与硫化物结合态氮(OSF-N)等4种形态氮含量进行测定。同时结合表层沉积物中总氮(TN)含量及沉积物理化性质,探讨了不同形态氮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表层沉积物6个采样点的秋季TN含量为127.28~654.77 mg/kg,平均含量为291.46 mg/kg。夏季TN含量为196.00~1 034.6 mg/kg,平均含量为421.75 mg/kg。2)黄河表层沉积物各形态氮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各形态氮含量大小依次为:OSF-N>IMOF-N>IEF-N>CF-N,与各形态氮含量占总可转化态氮(TTN)百分含量大小趋势一致。3)沉积物各形态氮含量都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呈秋高夏低的趋势。4)各形态氮含量与沉积物TOC和ECE间相关性较好,在P<0.01和P<0.05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上覆水体TP、TN、COD和NH+4-N不同程度上都对各形态氮含量产生影响。

    2017年01期 v.35;No.223 141-145+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3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家电产品有毒有害性分析方法研究

    宋守许;张彬彬;张雷;

    采用回收设计方法进行家电产品设计,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能源、资源紧张问题。将产品的有毒有害性含量作为回收设计环节中的评价指标,可在设计环节快速反映产品的环境影响。针对国内MSDS数据库信息不完备的问题,采用熵权层次分析法进行信息处理,计算产品有毒有害性;结合产品回收方法和产品标识度对产品回收性能进行综合评价;最后以空调室内机蒸发器为实例进行了验证和分析。

    2017年01期 v.35;No.223 146-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清洁生产与节能减排

  • 我国页岩气开发区域水环境差异及保护政策

    彭民;陈君曦;董金涛;梁红;

    页岩气开发过程会对水资源产生消耗和污染。从我国页岩气开发区域水环境自然生态差异角度入手,分析了大规模开发可能给当地工农业、居民及区域生态环境用水带来的影响,建议政府部门在政策方针、影响标准、法规制度、风险评估、应急机制、责任制度和管控机制等方面做好区域水环境管理工作;开发企业做好水环境内化管理工作;社会公众做好监督参与工作等。

    2017年01期 v.35;No.223 151-154+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碳排放影响因子与碳足迹文献综述:基于研究方法视角

    王永琴;周叶;张荣;

    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对近年来国内外碳排放影响因子及碳足迹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根据碳排放影响因子的研究方法—情景分析法、因素分解法中的指数分解法以及其他计量模型,介绍了国内外关于碳排放影响因子的研究现状,最后对方法进行归类和对比。根据碳足迹研究方法—投入产出法、生命周期评价法、IPCC法以及其他模型,分析了国内外关于碳足迹的研究进展。最后通过总结,对碳排放和碳足迹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7年01期 v.35;No.223 155-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34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医药制造企业能源审计案例研究

    殷佳悦;王胜强;武祝民;于宏兵;李梦晓;

    医药制造业作为精细化工行业,是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对医药制造行业开展能源审计工作是促进其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以天津市BF制药企业能源审计为例,分析了医药制造业能源消耗情况、重点耗能原因及节能措施。通过能源审计,发现企业在计量系统、锅炉运行系统、照明系统、重点用电设备和蒸汽系统5个方面存在巨大节能潜力,并提出5项针对性节能技改项目建议,项目实施后可有效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经济环境效益。最后总结了落实该行业能源审计工作时面临的4个首要问题及相关建议,希望促进该行业能源审计工作的有效开展。

    2017年01期 v.35;No.223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6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土壤修复

  • 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问题及商业模式分析

    李社锋;王文坦;杜少霞;黄凰;邵雁;朱文渊;覃慧;徐秀英;宋自新;

    基于我国土壤污染的严峻形势,分析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我国土壤修复资金需求量大,资金来源困难、责任界定情况复杂等现状,探讨了"谁污染,谁治理"、"谁使用,谁治理"、"政府出资"、RT、ROT、ROO、TRT等几种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壤修复商业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土壤修复行业正处于成长期初级阶段的现实情况,展望了我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发展,并给出了一些有益建议。

    2017年01期 v.35;No.223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下载次数:15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电动修复联合壳聚糖纳米纤维膜PRB对土壤中菲和芘的去除研究

    单文盼;黄满红;毕磊;李晓纯;张翠翠;

    采用电动修复联合可渗透性反应墙(PRB)技术处理土壤中的菲和芘,以静电纺丝制备的壳聚糖纳米纤维膜为PRB介质,并初步探究了其对电动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纳米纤维膜对菲和芘的吸附动力学同时符合伪一级和伪二级模型,吸附为吸热反应,吸附热力学特征符合Freundlich模型。纯电动方法修复处理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时效率较低,通过采用0.1 mol/L的Na OH控制阳极p H,并添加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80对电动修复进行优化,优化实验条件下菲和芘的去除率分别可达58.6%和45.9%。在优化实验条件下进行EK-PRB的联合修复,菲和芘的去除率分别达到75.3%和65.7%,证明壳聚糖纳米纤维膜对菲和芘的去除有促进作用。

    2017年01期 v.35;No.223 169-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下载次数:3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