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熹;王湛;杨文涛;席雪洁;史龙月;董文月;张倩;周跃男;
扼要描述中国水资源现状,并研究分析其成因,强调指出目前中国地表水的使用和地下水的开采已趋饱和状态,且面临严重污染治理问题。因此,要开发新水源摆脱缺水困境,必须健全水立法和监管体系,出台保护水生态和治理水污染的优惠政策,研发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工艺设备以及科学的治水理念。将污水治理、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和苦咸水淡化及雨水实现资源化等作为开辟新水源的攻关目标,不仅可以改善中国的水生态环境,治理水污染,而且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缺水问题,进而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所需的水资源。
2014年07期 v.32;No.19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下载次数:138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50 ] |[阅读次数:0 ] - 张砾文;罗建中;邓俊强;刘敏强;
通过对佛山市某工业园集中式印染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调查和研究,分别考察了单独使用聚合氯化铝(PAC)、聚丙烯酰胺(CPAM)以及两种混凝剂联合使用调理印染污泥效果。实验表明:使用单一调理剂PAC、CPAM时,污泥离心脱水后含水率分别为89.02%和84.88%。经真空抽滤,测得污泥比阻为3.46×1012,0.687×1012m/kg,所得泥饼含水率分别为77.04%和75.24%。使用两种混凝剂联合调理印染污泥,离心后污泥含水率为86.18%。真空抽滤脱水后,污泥比阻为6.007×1012m/kg,滤饼含水率为75.28%。因此针对该污水厂产生的印染污泥,优选投加CPAM,投加量为50 mg/L。
2014年07期 v.32;No.193 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0K] [下载次数:2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金正宇;郑明霞;宫徽;王凯军;
针对水处理工艺偏重生物技术、一定程度忽视固液分离技术开发的倾向,分类回顾常见分离技术以强调其地位与作用,着重介绍硅藻土、磁分离及微砂沉淀等三种新型沉淀技术和活性砂过滤、动态膜及滤布滤池等新型过滤技术,总结新型分离技术在污水处理中的研究、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提出新技术在推广中应注意的问题。
2014年07期 v.32;No.193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15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蒙小俊;于广民;张家利;李海波;张玉秀;曹宏斌;
焦化废水属于高毒物质,其中的大部分多环芳烃都具有"三致作用"。为保护生态环境,焦化废水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阐述了焦化废水的生物危害性及生态毒性效应,分析了处理焦化废水的A1-A2-O生物法,并分别对焦化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去除规律,难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生物污泥相中的吸附累积效应,焦化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生物学原理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2014年07期 v.32;No.193 1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下载次数:5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刘元伟;贾冬梅;李晶;张岩;
将丙烯酰胺接枝到淀粉上并负载到炭黑表面制备一种新型复合吸附剂(CLS),用于去除印染废水中亚甲基蓝,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反应温度、淀粉/炭黑和淀粉/丙烯酰胺的质量比对接枝参数与吸附效率的影响,得到较佳制备条件。同时对比了纯淀粉、炭黑与CLS对亚甲基蓝吸附性能,结果表明CLS吸附性能明显优于纯淀粉和炭黑。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CL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行为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过程为物理扩散吸附与化学吸附并存;CLS对亚甲基蓝的吸附以颗粒内扩散为控制步骤。
2014年07期 v.32;No.193 20-2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9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李长波;赵国峥;邱峰;杨凤林;
采用超滤-反渗透双膜技术对乙烯化工厂二级生化处理出水进行深度处理,考察了超滤膜对乙烯生产废水的预处理性能,研究了超滤-反渗透双膜技术各单元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探索了不同清洗方式下膜通量的恢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超滤能有效地去除废水浊度、胶体物质和细菌,为反渗透提供良好的进水水质;超滤-反渗透膜系统产水水质稳定,平均脱盐率达到98%以上。采用0.2%HCl和反渗透产水配制的清洗液(pH>2)对系统进行循环清洗,能够有效去除膜污染,恢复膜通量。
2014年07期 v.32;No.193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7K] [下载次数:3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克云;杨志林;王开春;田凤蓉;张彬彬;胡聪;
为了实现高浓度脂肪胺废水的资源化利用,采用催化吹脱耦合A/O工艺对脂肪胺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温度、时间、pH值、催化剂投加量因素对吹脱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进水ρ(COD)为2 000~3 000 mg/L,温度为50℃,时间为2 h,pH值为11,催化剂投加量为5%的条件下,催化吹脱TKN去除率为83%。经催化吹脱工艺处理后废水采用A/O工艺处理,出水各项指标均达到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催化吹脱耦合A/O工艺对脂肪胺废水的处理是可行的。
2014年07期 v.32;No.193 29-3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人勇;李海刚;
采用O3/H2O2法对某炼油厂石化废水进行预处理,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pH、反应时间、O3流量和H2O2投加量对废水COD去除率的影响。单因素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在pH值为10.00,反应时间为50min,O3流量为4 g/h,H2O2投加量为30 mmol/L的条件下,废水中COD、挥发酚和色度去除率分别达76.78%、96.79%和94.44%,B/C由原来的0.067提高到0.380,出水可进入后续生化阶段进一步处理。同时,该反应体系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
2014年07期 v.32;No.19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印霞棐;刘维平;吴玺;姜璐;袁霞静;王恩茹;
微生物燃料电池(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新陈代谢作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实验以石墨为电极材料,有机废水为阳极底物,以厌氧活性污泥为厌氧菌种,阴极室分别接种驯化后的好氧生物污泥、厌氧生物污泥、含铜废水、FeCl3溶液,构建了双室MFC并比较了4种MFC的产电性能。结果表明:连续流状态下,好氧生物阴极MFC产电性能略优于厌氧生物阴极MFC;间歇流好氧生物阴极MFC其最大电流密度是连续流好氧生物阴极MFC的1.38倍。间歇流状态下,FeCl3溶液为阴极液MFC产电性能略优于以含铜废水为阴极液的MFC。连续流状态下,以含铜废水为阴极液MFC产电性能远远高于连续流生物阴极MFC。
2014年07期 v.32;No.19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2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谷静丽;洪军;张帆;万玲;
农村污水处理是我国污水处理的一个新领域,河南省某农村乡镇小型污水处理厂设计流量为3 000 m3/d,采用厌氧-帕斯维尔氧化沟的污水处理工艺。污水经厌氧池与回流污泥混合,然后进入氧化沟反应池,混合液经二沉池沉淀后,主要出水指标BOD5、COD、SS、NH3-N、TP、TN去除率分别为93%、87%、93%、97%、64%,出水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明显优于传统采用的一级B标准。
2014年07期 v.32;No.193 40-4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7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杨阳;张亦;
湿地科学是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的研究热点,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利用湿地资源,从植物、动物、微生物、景观多样性和水文循环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中国湿地的生态功能、研究现状与不足,在分析中国湿地退化原因、退化评价指标体系、恢复技术方法等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初步展望了未来湿地科学研究的热点和方向,推进了湿地科学向多学科定量化综合发展,为中国湿地科学全面、深入、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2014年07期 v.32;No.193 43-4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8K] [下载次数:3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0 ] |[阅读次数:0 ] - 夏青;李瑞利;邱国玉;刘成寿;耿旭;
采用表面冷凝法收集深圳市6个不同区域的空气冷凝水样品,研究城市中不同功能区对周边环境空气冷凝水化学组分的影响程度,并测量分析在不同时段,由于工业生产等人为活动,空气冷凝水中重金属及离子含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区样品的Cu浓度最高可达261.9μg/L,其Pb浓度为居民区的7倍。工业生产、工程建设等人为活动,能够不同程度地影响冷凝水的化学组分,施工的建筑粉尘导致居民区区域样品中Ca2+浓度(3.49 mg/L)比道路周边(1.98 mg/L)高76.3%。工业环境对空气冷凝水化学组分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变化特征;在交通高峰期17:00—21:00各指标明显上升,非高峰期时段冷凝水中SO2-4、NH+4及NO-3的浓度分别为1.82,3.10,0.73 mg/L,而交通高峰期为3.67,6.12,2.27 mg/L。
2014年07期 v.32;No.193 49-53+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任伯帜;郑谐;刘斌全;周义;
以湘潭锰矿红旗矿区为研究区,对锰矿区土-水界面重金属污染流中Mn、Ni、Cu、Zn、Cd、Pb重金属相关性和主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各元素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差异较大,离散程度较大,表现出中到强的变异性;重金属Mn、Zn、Cd、Pb、Cu、Ni在第一主成分上都有很高荷载,且在第一主成分上的载荷远大于在其他两个主成分上的载荷。6种重金属主要来源于矿区内的矿石开采、矿料运输、尾矿库废渣、渗滤液及冶炼厂、随意堆放的废石废渣及废弃私采矿洞,元素Ni在第一、二、三主成分上均有较高的荷载,说明Ni的来源广泛,与矿区农业耕作中污水灌溉、矿石矿渣运输中的洒落等人为活动相关。
2014年07期 v.32;No.193 54-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刘学欣;孔亚平;李劲松;
针对公路服务区传统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存在的启动调试滞后、占地面积大、湿地床易堵塞等实际问题,开展了改良人工湿地处理研究,选用废砖块、空心砖和废陶瓷等作为湿地填料,引入湿地模块化设计的理念,采用进水低位双泵控制系统及阶梯增加水力负荷和间歇投配的启动方式,在江西某服务区建设示范工程,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T 18920—2002《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中城市绿化用水标准。
2014年07期 v.32;No.193 59-6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5K] [下载次数:2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陈凯;靳冰冰;姚明庆;王运林;周海龙;刁晓平;
通过降解成分的差异性筛选混合菌,并分析混合菌对石油的降解效率及性能。以原油、正十六烷和多环芳烃(萘、菲、蒽、芘按10∶1∶1∶1混合)为碳源,从海口近海岸表层(10~20 cm)沉积物中分离纯化出4株降解效率较高的菌种,经染色镜检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分别是曲霉属(Aspergillu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芽孢杆菌属(Bacillus)和毕赤酵母属(Pichia)。结果表明:4种菌等比例混合构建的混合菌在第9天的原油最大降解效率(89.80%)高于单菌株曲霉属(48.24%)。分离得到的菌株具有降解多种石油成分的能力,混合菌中真菌与细菌可能存在协同作用。
2014年07期 v.32;No.193 63-6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5K] [下载次数:1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超凡;黄晓岚;张言;杨志敏;黄飞;
研究造粒改性、酸改性凹凸棒石对Cu(Ⅱ)、Ni(Ⅱ)、Cd(Ⅱ)的等温吸附、动力学、热力学特征,并研究不同pH值、溶液浓度、温度条件对改性粒状凹凸棒石吸附3种重金属的影响。用Langmuir、Freundlich等温式拟合,Langmuir效果最好,吸附属于单层吸附;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能较好描述吸附过程,吸附作用主要受化学控制;热力学分析结果显示,吸附3种金属离子△G<0,△H<0,△S<0,说明吸附反应为放热反应且能自发进行;|△H|>|T·△S|说明反应为焓驱动。在研究范围内,不同条件和分析模型中,吸附性能均为Ni>Cu>Cd。在pH>4时,吸附重金属效果良好;吸附性能随温度的升高,先升增强后降低,在20℃出现拐点。
2014年07期 v.32;No.193 67-7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2K] [下载次数:4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陈启石;李文卓;王艳;
为了设计出能够应对水质水量等不确定性参数变化的污水处理过程,提出了一种基于正交试验设计直积法的曝气池柔性设计方法。该方法用正交表分别安排不确定性参数和控制参数,用直积法进行分析计算,通过分析柔性瓶颈寻找改进设计方案的策略。从案例研究可以看出:用传统的设计方法设计出的曝气池在水质水量等不确定性参数的变化范围内,可能存在着无法正常运行的情形,而用该方法有助于避免这一缺点。
2014年07期 v.32;No.193 73-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5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石健;吴明;许志珍;王东升;
随着水源水微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和水质标准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水处理技术面临严峻挑战。膜处理是目前饮用水深度处理的有效手段。选择UMU方法对常规工艺的出水及膜处理工艺出水进行遗传毒性评价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正己烷+二氯甲烷+甲醇对水样中的遗传毒性物质进行洗脱效果更为明显;对于常规处理工艺来说,混凝可以部分去除水源水中大分子有机物和非溶解性色度以及部分遗传毒性前体物质;针对不同工艺段的出水,氯化可明显增加水样的遗传毒性;不论消毒与否,仅从遗传毒性指标来看,膜工艺均优于常规工艺出水,但考虑到水样的区域特性,膜法处理是否在遗传毒性指标方面比常规处理更有优势,仍需进一步的资料或数据支持。
2014年07期 v.32;No.193 7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8K] [下载次数:1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岳波;张志彬;黄启飞;李海玲;孙英杰;
分别选取我国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6个典型村镇,分析测试了生活垃圾的组分、容重、pH值、含水率、有机质含量等理化特性。结果表明:重庆市板桥镇和湖北省麻城市铁门岗乡的生活垃圾主要以灰土为主,分别为49.87%和50.50%;北京市九渡河镇的生活垃圾主要以厨余(36.84%)为主;重庆市板桥镇、麻城市铁门岗乡和北京市九渡河镇生活垃圾的容重分别为210.17,224.77,166.93 kg/m3,含水率分别为44.2%、40.6%和45.9%;生活垃圾样品的pH值在8.11~9.09,整体上呈现弱碱性;电导率变化为714.0~1 375.5μS/cm,平均值为926.7μS/cm;热值变化为2 401~4 556 kJ/kg,平均值为3 606 kJ/kg,且重庆市板桥镇(4 429 kJ/kg)>麻城市铁门岗乡(3 504 kJ/kg)>北京市九渡河镇(2 886 kJ/kg);重庆市板桥镇、麻城市铁门岗乡和北京市九渡河镇生活垃圾的有机质含量分别为25.13%、21.15%和32.54%;垃圾样品的总磷和总氮平均含量分别为0.21%和0.49%。
2014年07期 v.32;No.193 105-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3K] [下载次数:6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3 ] |[阅读次数:0 ] - 张艺伯;朱桂林;孙树杉;胡天麒;
钢渣中的部分金属铁及铁氧化物难以有效回收,造成了资源浪费。针对上述问题,通过重熔还原方法处理钢渣,研究还原剂用量及不同辅助组分对钢渣中铁氧化物还原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重熔过程不仅可以还原钢渣中的铁氧化物,而且渣铁可以分离沉积回收,提高了钢渣中铁元素的回收率,以金属化率、金属回收率及金属铁沉积情况为主要指标,并考虑经济性,确定最优配料方案为焦炭用量5%,掺加10%石英砂或5%铝矾土。
2014年07期 v.32;No.193 11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5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林山杉;赵冰;乔美姣;刘爽;
以城市厨余垃圾为研究对象,筛选优势菌种,缩短堆肥周期。试验中,分别从升温、高温和降温3个阶段进行菌种筛选,通过基因测序鉴定,得到2种优势菌分别为甲基营养芽孢杆菌、巴伐利亚鸟氨酸菌。将2种细菌按1∶1、1∶2、2∶1、1∶3、3∶1的接种配比,以1.5%的接种量投加到堆体中,并以空白组作为对照,进行堆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1的混合比例对厨余垃圾堆肥处理效果最佳,堆肥C/N和种子发芽率分别为4.89%、95.9%,堆肥周期由25 d缩减至22 d。其中含水率、有机质和TN分别比空白试验降低了1.90%、4.27%、11.96%,pH值和氨氮均达到堆肥产品稳定化、无害化程度的评价标准。
2014年07期 v.32;No.193 115-118+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8K] [下载次数:5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田键;朱兵兵;汪洋;申盛伟;田进;王金地;
从防辐射材料的屏蔽机制和常见的防辐射材料两方面介绍了防辐射材料的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常见的防辐射水泥(钡水泥、锶水泥、含硼水泥)的特点,并分析了防辐射水泥存在的问题。在对防辐射水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提出制备一种新型、稳定、高效的多元复合防辐射水泥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方向。
2014年07期 v.32;No.193 119-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2K] [下载次数:10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潘社奇;万小岗;苏伟;程亮;
采用PCT法对摩尔组成为xB2O3-(40-x)Fe2O3-60P2O5系列玻璃的化学稳定性进行了测试,并结合XRD与FTIR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所制备的系列玻璃的结构。化学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当x=11时,所制备的玻璃的化学稳定性最佳,并且在5≤x≤13范围内基本一致;FTIR分析结果表明,在此配方条件下,玻璃中磷元素主要以PO3-4和P2O4-7基团的形式存在,硼元素主要以BO4和BO3形式存在,因而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
2014年07期 v.32;No.193 12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1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潘永刚;石云峰;
针对我国场地污染严重,挥发性、半挥发性的总石油烃、多环芳烃等有机物污染和重金属污染较普遍的土壤现状,介绍了一种土壤热修复技术的方法与应用范围,并研发了一套用于污染土壤热修复的装置。试验确定了进料量、土壤湿度、燃烧温度、热解析炉滚筒转速、进料粒径等最佳运行条件,实现对有机物污染的土壤净化的目的,有助于土壤修复技术的应用走向设备化、市场化和产业化。
2014年07期 v.32;No.193 127-130+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下载次数:5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陈斌;马伟芳;曾凡刚;郭浩;韩东梅;李炳华;
类固醇雌激素(SEs)具有很强的内分泌干扰效应,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危害极大,土壤和沉积物等固相介质对SEs的吸附作用是影响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的重要过程。各国的土壤和沉积物中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SEs污染,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溶解性有机质,黏土矿物、氧化物等矿物成分,外界环境(如:pH值、温度和离子浓度等),共存污染物以及微生物等都对吸附过程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和沉积物对SEs的吸附机理需要进一步探讨。
2014年07期 v.32;No.193 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6K] [下载次数:4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赵颖;刘利军;党晋华;张丽;向云;史晓凯;
采用野外田间原位修复的方式,研究了苜蓿、籽粒苋和黑麦草3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多环芳烃和重金属的影响。结果显示,3种间作作物没有显著提高玉米对PAHs的吸收量,表明植物对PAHs的吸收并不是间作模式减少土壤PAHs污染的主要原因,土壤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才是其显著提高土壤PAHs污染修复效率的主要作用机制。3种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重金属的量有显著影响,其中苜蓿、黑麦草与玉米间作能显著提高玉米对Cd、As的吸收和累积量;而籽粒苋与玉米间作时,玉米茎叶Cd、As的吸收和累积量显著低于玉米单作。不同间作作物对玉米吸收重金属的效果不同,在应用于实际生产时,要充分考虑并结合当地的条件。
2014年07期 v.32;No.193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8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李长春;张光胜;姚峰;王宇;李昊东;
以新疆准东煤田五彩湾露天矿区为研究靶区,在研究区内的不同位置和不同深度处进行取样,测量土壤中重金属Zn、Cu、Ni和Cr的含量,同时利用GIS技术生成4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分布图。首先分析了区域内4种重金属含量的空间特征以及距矿区不同距离和不同高程处重金属含量特征,最后进行重金属污染因子分析。结论为:区域内土壤中Cr污染最为严重,其次为Zn、Ni和Cu;距离矿区不同距离和不同高程处重金属的含量存在差异,其中Cu的含量随距离和高程的变化不大;Ni的含量随距离的增加而略微增大,且含量与高程呈显著负相关;Zn的含量随距离变化波动较大,与高程呈极显著正相关;Cr的含量随距离增加呈现明显降低趋势,并且其含量随高程变化波动较大;Cu和Ni主要来源于土壤母质,Zn的来源比较复杂,自然因素对其贡献较大,煤矿开采对Zn含量的影响较小,Cr主要受煤矿开采时煤尘和人为因素的影响。
2014年07期 v.32;No.193 142-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4K] [下载次数:5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0 ] - 朱幸玉;马青兰;曹秋芬;
对转枣树金属硫蛋白(MT)基因拟南芥植株与非转基因对照组拟南芥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进行了研究,为实现用转基因生物法治理环境中重金属污染提供依据。采用水培实验,比较了转基因拟南芥与对照组拟南芥对镉的吸收情况。实验表明:经0.1 mol/L镉处理24 h和48 h时,转枣树MT基因拟南芥根部对镉的吸收量分别为22,323 mg/L,地上部分为513,667 mg/L,明显超过对照组(根部93,107 mg/L;地上部分323,437 mg/L);0.001 mol/L镉浓度处理下,转MT基因拟南芥对镉的富集系数为92.0%,而对照组仅为47.3%;转枣树MT基因拟南芥对镉的转移系数为1.053~3.473,因此转MT基因拟南芥属于镉超富集植物,转枣树MT基因显著地提高了拟南芥对重金属镉的耐受性。
2014年07期 v.32;No.193 147-14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97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灿灿;郭书海;李婷婷;吴波;李凤梅;邵春岩;
针对沈阳某焦化场地污染土壤中PAHs高环比例高、浓度高的特点,采用二维空间对称电场、功能性PAHs降解菌剂,进行了工程水平的电动-微生物联合修复试验(面积200 m2,极距1 m,土高0.7 m)。结果表明:极性切换形成的对称电场能使土壤pH保持在中性范围(pH在6.6~6.9),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提高了土壤中总PAHs和高环PAHs的去除率。在98 d时电动-微生物修复去除率达到51.2%,较微生物组提高了18.7%,削减负荷达40.6 g/(m3·d)。其中10种4—6环PAHs的去除率平均提高了20.9%,显示出电动-微生物技术修复焦化场地PAHs污染土壤的可行性及工程化应用前景。
2014年07期 v.32;No.193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5K] [下载次数:5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6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