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工程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水污染治理

  • 空气隙膜蒸馏膜污染控制实验研究

    杨晓宏;田瑞;贾立庄;马淑娟;

    采用空气隙膜蒸馏组件,采用美国进口膜,以自来水、伞盖3号原水和苦咸水为工质,实验分析了膜污染情况,结果显示:料液无旋转时,自来水间歇累计运行32 h后出现污染;质量分数分别为20%和50%的盐水8 h后传质通量降低到最初通量32%和12%;3号原水瞬时产生污染,经砂滤处理后为苦咸水,传质通量比原水提高4倍~5倍,运行8h后通量下降到初始通量的6%。削弱膜污染方法采用最优参数的三向旋转入流组件(α=70°、δ=2 mm、β=45°),自来水进入污染期由32 h推迟到65 h,传质通量比无旋转增大近20%;采用具有分水盘的并接式空气隙膜组件,开槽2 mm膜污染较严重,开槽3 mm的膜通量比无旋转入流传质通量平均增大60%,两种组件设计形式均可提高膜通量,一定程度缓解了膜污染的产生。

    2013年04期 v.31;No.184 1-5+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7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三槽氧化沟内底推位置与积泥厚度的分析研究

    孔凡博;张耀宗;

    氧化沟工艺由于进水中含有大量的无机颗粒,无机颗粒的沉淀导致沟内积泥较厚。为了不影响正常生产,依据经验数据,依次对1号、2号氧化沟安装底推。对沟内积泥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比较,得出氧化沟的积泥主要由进水中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造成,且积泥规律与底推安装位置和运行情况相关。

    2013年04期 v.31;No.184 6-8+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6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水解池取代初沉池用于污泥减量和改善出水水质实验研究

    梁康强;宋英豪;熊娅;林秀军;孙长虹;朱民;孙宇;

    利用水解池取代初沉池,实现初沉池功能的同时达到污泥减量并改善出水水质,以满足后续脱氮除磷对碳源的要求。实验结果表明:在进水水质不稳定的情况下,水解池对SS平均去除率为81.8%,高于初沉池60.8%的平均去除率,水解池可以更加有效地截留SS。水解池实现高SS去除率的同时,能够实现污泥减量,水解池的污泥水解率为50.60%。在实验规模条件下,与初沉池相比,污泥减量92.31 kg/d,并且水解池出水VFA浓度较初沉池出水提高30.89 mg/L,SCOD/COD比值提高19.9%,水解池可提高出水水质。

    2013年04期 v.31;No.184 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3K]
    [下载次数:3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Fe~0-C-Clay陶粒用于亚甲基蓝模拟废水处理的研究

    张晓伟;岳钦艳;岳东亭;高宝玉;王小娟;兰林;

    针对传统微电解工艺存在的填料板结问题,烧制了一种新型微电解材料——Fe0/C/Clay陶粒,并将其应用于亚甲基蓝模拟废水的处理。单因素试验筛选的最佳试验参数为:亚甲基蓝浓度为1 000 mg/L,pH=5,A/L=1.5,HRT=4 h,此时色度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90%和58%。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表明:可见光区的吸收明显减少。连续运行试验发现,出水水质稳定时间较长,运行中陶粒填料没有发生板结。

    2013年04期 v.31;No.184 13-16+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02K]
    [下载次数:2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在污水处理絮凝效果检测中的应用

    王杰;梁丽珍;

    采用图像处理技术,分析污水处理过程中投药量与絮凝图像的等效直径、分形维数和浓度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投药自动控制的实际运行环境和实时性要求,采用Retinex算法解决光照不均现象,在图像处理主要环节上均采用小计算量算法。分析结果表明:在实际的自动控制中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2013年04期 v.31;No.184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微生物菌剂与新型填料联用除磷研究

    赵江;杨秀丽;蒋素英;储金宇;

    以模拟含磷废水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工况条件下,复合微生物制剂、新型填料以及复合微生物制剂与新型填料结合对模拟含磷废水中磷的去除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复合微生物制剂在曝气并且与新型填料结合的条件下对总磷的去除效率较高。对ρ(COD)<1 000 mg/L,ρ(TP)为15.34~20.96 mg/L的模拟含磷废水进行总磷的去除,其最佳工况参数为:复合微生物制剂投加量为0.2 g/L,pH值为9,曝气时间为48 h,反应时间为60 h。

    2013年04期 v.31;No.184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9K]
    [下载次数:2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两级序批式生物膜法对厌氧消化液的处理研究

    杨静超;夏训峰;黄占斌;宿毅;夏天骄;

    采用两级序批式生物膜法(SBBR)处理猪场废水厌氧消化液,考察了不同类型的填料以及填料的不同组合方式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组合3(1级反应器中投加碳素纤维填料,2级反应器中投加组合填料)COD去除能力较好,可达93.7%,组合1(1级,2级反应器中均投加碳素纤维填料)NH4+-N和TN去除率最高,分别为69.2%、70.4%;此外对运行过程中的DO浓度和pH值的变化情况进行监测,DO浓度受有机物降解和硝化反应的共同影响,pH值受曝气量的影响较多。因此,可以通过DO浓度和pH值来判断反应系统中污染物的变化情况和反应所处阶段。

    2013年04期 v.31;No.184 25-2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3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淹没式生物膜-稳定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研究

    吴召富;王琳;杨杰军;

    以淹没式生物膜-稳定塘组合技术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系统取消了二沉池、污泥回流。运行结果表明:系统对COD、NH3-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33%、97.02%、80.18%和77.34%,出水平均浓度分别为14.88,1.06,9.92,0.53 mg/L。淹没式生物膜系统出水污泥浓度为零,稳定塘出水水质良好,可满足中水回用。

    2013年04期 v.31;No.184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2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铜废水的研究

    李富华;吕文英;刘国光;姚琨;林亲铁;黄浩平;康亚璞;

    为了有效控制重金属废水对环境的污染,采用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处理含铜废水,考察了进水pH、电极电流密度和水流量对铜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技术的最佳进水pH值为5.8,电极电流密度为10 A/m2,水流量为2 L/min。在此条件下,对不同浓度的含铜废水进行处理,铜去除率均在95%以上,最高可达99.02%。由此可见,电絮凝-膜过滤技术对含铜废水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

    2013年04期 v.31;No.184 3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4K]
    [下载次数:6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催化氧化-A/O工艺-生物滤池处理高浓度有机胺废水中试

    张刚;张宗霖;李明智;

    试验采用催化氧化-A/O工艺-生物滤池组合工艺,以高浓度有机胺废水为研究对象,重点考察了该工艺对进水COD、氨氮和总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采用催化氧化预处理工艺,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抑制性物质,提高废水的B/C;A/O工艺能去除大量的有机物和总氮,但出水氨氮有所升高;末端采用生物滤池处理该废水,能有效降低废水中的氨氮和COD。当进水ρ(COD)为3 000~4 000 mg/L、ρ(NH3-N)为15~60 mg/L、ρ(TN)为350~450 mg/L时,出水水质可达当地环保要求的排放标准:ρ(COD)≤300 mg/L、ρ(NH3-N)≤35mg/L,表明该工艺可应用于高浓度有机胺废水的处理。

    2013年04期 v.31;No.184 35-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3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底泥氮磷释放实验研究

    李安峰;杨冲;胡翔;徐文江;刘建平;吴呈西;

    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形水系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典型水域底泥的理化特征,研究在不同水动力和温度条件下底泥中氮磷的释放过程。结果表明:1)龙形水系底泥理化性质对上覆水水质影响较大;2)随着水动力条件的增加总氮的释放强度增加,总磷在低流速下释放强度最大,中高流速下的释放强度均小于低流速下的释放强度,水动力条件越强氨氮释放强度越小;3)温度对底泥氮释放影响较大,较高温度能明显减小底泥总氮的释放强度,但是高温有助于提高氨氮的释放强度,而温度对底泥总磷释放的影响较小。

    2013年04期 v.31;No.184 40-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IC+A/O工艺在制药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欧阳二明;王会平;王白杨;

    针对某制药公司生产废水的特点,采用高效厌氧反应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简称IC工艺)+A/O工艺进行处理。系统稳定运行后,在进水ρ(COD)为3 500 mg/L、ρ(SS)为300 mg/L时,去除率分别达到97.9%、92.5%。处理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2013年04期 v.31;No.184 45-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K]
    [下载次数:3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均匀设计的响应面优化油页岩吸附铜离子的研究

    涂宁宇;刘洋;刘国光;

    采用均匀设计与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油页岩吸附水中Cu2+的最优条件。以吸附率为主要指标进行研究,通过对5个因素的混合水平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其通径系数,确定影响吸附率的3个主要因素为pH值、吸附剂投加量和反应时间,并根据极大值确定其取值范围。然后通过响应面优化实验,分析并建立多项式回归方程,方差分析表明其失拟不显著而回归显著,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验结果高度吻合。响应面优化确定吸附的最佳条件为pH=6,吸附剂投加量为6.88 g/L,反应时间为68.24min,预测吸附率为96.42%。在此条件下,实测Cu2+的吸附率达95.1%。

    2013年04期 v.31;No.184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采用零价铁-缓释碳修复氯代烃污染地下水的中试研究

    李书鹏;刘鹏;杜晓明;杜郁;

    针对受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采用零价铁-缓释碳技术进行修复中试研究。中试期间,向地下9~18 m受氯代烃污染的含水层(体积900 m3)注入7 200 kg零价铁-缓释碳药剂。对地下水中污染物进行定期监测,结果显示: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将地下含水层中的氯代烃污染物脱氯降解。其中1,2-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99.90%以上,1,1-二氯乙烷的去除率达86.00%以上,氯仿的去除率达98.00%以上。在零价铁-缓释碳还原体系存在的条件下,1,2-二氯乙烷、1,1-二氯乙烷和氯仿三种污染物的半衰期分别为46,115,70 d。研究证明:零价铁-缓释碳技术可以高效地修复被氯代烃污染的地下含水层,并且修复期较短,对氯代烃类污染场地地下水的修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2013年04期 v.31;No.184 5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3K]
    [下载次数:8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连续络合萃取处理DSD酸废水的研究

    于亮;吴绍祖;

    DSD酸是一种重要的染料中间体,其生产废水由于含有多组分有机物,具有高色度且难生物分解,使得该废水成为当前最难处理的废水之一。以三辛烷基叔胺(N235)为萃取剂,正辛醇为助溶剂,煤油为稀释剂,对DSD酸综合废水进行了连续络合萃取处理的中试研究。选择错流萃取和逆流萃取相结合的运行方式,采用N235-正辛醇-煤油体系处理,效果比较明显,COD去除率达87.64%,脱色率达99.98%,同时减少了萃余液中萃取剂的夹带;以10%NaOH溶液作为反萃剂,在45℃时,萃取剂的回收率达87.75%,浓缩碱液可实现回用。

    2013年04期 v.31;No.184 59-62+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屠宰废水处理工程实践与工艺探讨

    潘登;王娟;王新冀;周俊强;贾莹莹;

    屠宰废水具有有机物浓度高、杂质和悬浮物多、油脂浓度高等特点,采用隔油沉淀-气浮-UASB-接触氧化的主体处理工艺对屠宰废水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出水达到GB 13457—92《肉类加工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排放标准。

    2013年04期 v.31;No.184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5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烟气污染治理

  • 燃煤锅炉共用烟气脱硫装置的设计与应用

    周仓;袁海泉;

    采用钠钙双碱法对燃煤锅炉烟气脱硫,多台锅炉中每台配置一套旋流板脱硫吸收塔,共用一套脱硫溶液配制、循环、再生及硫酸钙脱水系统。循环水量大,NaOH容量多,系统耐冲击负荷能力强。循环脱硫液使用流量不同的输送泵,在1台、2台或3台锅炉分别运行的状态下,脱硫系统、脱硫液循环系统、硫酸钙脱水系统等正常运行,运行灵活性强,节能效果明显。

    2013年04期 v.31;No.184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5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攀钢六号烧结烟气脱硫树脂脱盐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王建山;黎建明;邱正秋;张小龙;邹维嘉;叶运高;成勇;

    针对攀钢六号烧结烟气脱硫树脂脱盐工艺中存在的脱氯效率低、脱硫剂夹带损耗严重的现状,在现场开展了树脂脱盐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工作。通过对树脂脱盐各步骤工艺参数的优化改进,有效地提高了树脂脱盐的脱氯效率及降低了脱硫剂损耗,为脱硫系统的高效、稳定运行奠定了基础。

    2013年04期 v.31;No.184 70-72+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5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镁法脱硫浆液氧化催化剂工业化应用研究

    于方;王中原;宋宝华;

    针对镁法脱硫浆液氧化催化剂工业化的实际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使用催化剂Catalyst TR后,脱硫浆液的氧化时间可缩短为4 h即能达到硫酸镁溶液含量20%以上,氧利用率可提高到20%以上,且考虑氧化系统运行成本后,使用含量0.001 mol/L的催化剂Catalyst TR较经济合理,最终能够产出符合工业硫酸镁一级品标准的七水硫酸镁产品。

    2013年04期 v.31;No.184 73-7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1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锅炉废气流化床污泥干化塔的热力计算与分析

    钱炜;楼波;

    利用锅炉尾部废烟气(120~190℃)干化市政污泥,降低污泥含水率可达到后继合理利用。从三方面对污泥干化进行了分析:1)干燥后污泥含水率与污泥处理量关系;2)入口烟温、流量与污泥处理量关系;3)干燥后烟气相对湿度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提高入口烟温、流量,污泥出口含水率都可以提高污泥处理量,高入口烟温、流量下,污泥处理量受含水率的影响更大;污泥出口含水率高时,入口烟温提高使污泥处理量提高增大显著;入口烟气流量愈高,入口烟温提高对污泥处理量的增加愈大。干燥后烟气相对湿度与入口烟温有关,干燥之后的烟气的相对湿度离饱和状态较远,此温度范围内的出口烟气湿度还有较大的余量。

    2013年04期 v.31;No.184 76-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聚乙烯废塑料流化床裂解炉的设计

    胡玉莹;陈海峰;钟转转;

    利用热裂解法可将废塑料制成液体燃料和化学品,其对保护环境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对废塑料的裂解油化现状及热裂解反应做了初步的研究,并确定了一种适合的工艺流程;通过设计计算确定了聚乙烯废塑料流化床裂解炉中影响裂解的主要性能参数,对裂解炉的结构设计过程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为流化床反应器的设计提供参考。

    2013年04期 v.31;No.184 80-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4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基于FTA的尿素热解脱硝系统可靠性分析

    张红星;王伟;沈凯;李勇前;叶炬;

    为提高尿素热解脱硝系统可靠性水平,通过分析系统组成和各种可能的失效情况,以尿素热解脱硝系统不能正常工作为顶事件建立了故障树,对其进行定性分析,求取了故障树的最小割集。同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个基本事件的结构重要度,明确了导致尿素热解脱硝系统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对其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行了探讨。

    2013年04期 v.31;No.184 85-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0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抛丸机滤筒除尘器技术改造设计与实践

    张永圣;

    为解决抛丸机滤筒除尘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技术改造,通过改变新建除尘器的滤筒布置方式和脉冲清灰方式,减小过滤阻力,原有除尘器继续保留作为应急备用机,两台除尘器可切换运行,并且可在同一个HMI画面上进行操作,改造结果满足除尘要求。

    2013年04期 v.31;No.184 9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太钢烧结烟气二恶英减排技术应用及分析

    李强;

    二恶英是一类毒性极高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通过对二恶英的结构、特性、生成机理以及国内外减排技术的分析研究,太钢采取了活性炭干法脱硫脱硝同步脱除二恶英的烟气净化技术。利用活性炭的物理吸附和集尘作用实现对烟气中二恶英的净化,二恶英脱除率最高可达98.5%,实践证明这是烧结二恶英减排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3年04期 v.31;No.184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0K]
    [下载次数:4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固废治理

  • 四氯化硅综合利用模式的建立与可行性分析

    聂雪涛;罗冬梅;袁熙志;张永红;赵希锦;于会文;

    随着国内多晶硅产业的快速发展,多晶硅主要副产物四氯化硅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效利用四氯化硅、减少环境污染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循环经济理念,建立以多晶硅产业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来解决四氯化硅综合利用难题,并从技术、经济和政策上作可行性分析,得出建立以多晶硅产业为中心的生态工业园区是解决我国多晶硅行业四氯化硅综合利用难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013年04期 v.31;No.184 97-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0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钢铁企业资源综合利用与绿色发展

    程志民;安霞;

    把生态理论引入太钢,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能源、产品、废弃物等全部视为钢铁生态链中的一个物种,通过循环利用和产业链延伸实现了全流程的清洁、高效和企业的绿色发展。

    2013年04期 v.31;No.184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0K]
    [下载次数:2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石油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治理方法研究

    周霞;刘云彪;李辉;

    通过对石油污染土壤情况调查发现,石油污染土壤程度在平面上,以油井为中心,污染程度向四周减轻;在纵深上,土壤表层污染较重,往下随深度递增而呈减轻的趋势。因此,基于土壤污染程度分布情况,各区域的治理方法也不同,污染土壤严重区域(油井附近)采用土壤置换法,轻微区域(外围)采用植物修复技术,中等区域(介于前两者之间)采用微生物修复技术。为了提高综合修复质量,在中等和轻微污染区域进行微生物+植物联合修复技术试验,结合试验效果,合理利用该技术最终可达到治理目的。

    2013年04期 v.31;No.184 105-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技术及装备综述

    梁勇;李博;马刚平;王荣;岳昌盛;孟凡筑;

    介绍了国内外有关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的相关工艺,并从分选除杂、破碎、筛分、整形强化四方面总结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技术与装备,分析其性能特点及应用范围,为我国相关工艺技术及装备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2013年04期 v.31;No.184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4K]
    [下载次数:10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高温菌剂的添加时间对污泥堆肥指标影响研究

    宫晓梅;张磊;孙嘉;王晓瑞;张树栋;李沁国;杨启霞;

    为研究高温菌剂对堆肥指标的影响,实验采用对照方法,分别设计了不加菌剂(1号)、在堆肥开始时加入常温菌(2号)和高温菌剂(3号)、在堆肥物料升温至45℃左右加入高温菌剂(4号)四种处理方式,探讨发酵过程中堆肥温度、水分、pH值、NH4+-N、总氮和有机质含量变化。结果显示:4号堆体升温是最快的,且4号堆体在各项堆肥指标上均明显优于其他三组。说明后加高温菌剂能够加快堆肥的升温速度,更好地促进有机物的降解,提高堆肥的最高温度,延长堆肥高温期,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高温阶段pH,减少氮素流失,提高污泥堆肥效果。

    2013年04期 v.31;No.184 114-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2K]
    [下载次数:2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监测与评价

  • 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及其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综述

    罗小勇;黄希望;王大伟;李轶;

    生命周期评价为全面评价污水处理提供了工具。在介绍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对其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应用理论进行分析,对其国内外应用现状和特点进行回顾性评价。同时展望了生命周期评价在污水处理领域的发展,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推动生命周期评价在我国得到更好的应用。

    2013年04期 v.31;No.184 118-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4K]
    [下载次数:14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6 ] |[阅读次数:0 ]
  • pH值对垃圾渗滤液中溶解有机物检测的影响及分析

    郑淑平;李亚静;孙力平;

    在恒定温度下,研究了不同pH值时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检测结果的变化并分析了原因。实验得出:在pH=7.17时UV254值最低;在酸性条件下,UV254值随pH值增加而下降;在碱性条件下,UV254值随pH值的增加而增加;UV410值基本不随pH的变化而变化;溶解性有机物荧光强度在pH=3.95处和pH=12.06处都产生比较强的荧光值,而在pH=9处荧光强度最弱。建议在进行垃圾渗滤液中有机物检测时保证pH恒定。

    2013年04期 v.31;No.184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5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草型湖泊叶绿素a浓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氮磷浓度关系

    冯伟莹;张生;王圣瑞;焦立新;王利明;崔凤丽;付绪金;杨芳;

    采用2006—2010年5—10月份乌梁素海监测数据,对叶绿素a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总氮、总磷浓度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乌梁素海叶绿素a浓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性:在时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5、6、9、10月份叶绿素a浓度较高,7、8月份叶绿素a浓度偏低,秋季≈春季>夏季,最高值出现在2007年9月,均值为9.01 mg/m3,最低值出现在2010年7月,均值为1.80 mg/m3;在空间上,南北部叶绿素a浓度以7.78 mg/m3为界,呈现北部区>南部区的趋势。通过叶绿素a与总氮、总磷浓度相关性分析得出,2006年5月叶绿素a与总氮、总磷(r=0.7450、0.7596)、2008年5月叶绿素a与总磷(r=0.5421)、2010年5月叶绿素a与总氮(r=0.5089)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2013年04期 v.31;No.184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5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物联网技术在垃圾收运监管体系中的应用

    余宁;

    物联网技术作为一项新兴的网络技术,在各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的发展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并推动社会的巨大变革。重点介绍了物联网技术在垃圾收运监管体系中的应用,为环卫信息化建设和环卫主管部门管理方式的改变提供借鉴。

    2013年04期 v.31;No.184 130-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9K]
    [下载次数:5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罐采样与气相色谱/质谱结合在VOCs监测中的应用

    李丹;戴玄吏;董黎静;蔡焕兴;

    气态挥发性有机物(VOCs)引起的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因而对其监测技术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罐采样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的检测技术在VOCs气态污染物测定中的应用逐步受到关注。对罐采样技术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罐采样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环境空气、室内空气、废气中VOCs检测的应用。

    2013年04期 v.31;No.184 133-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7K]
    [下载次数:4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高炉煤气中粉尘浓度高精度测量系统的研究

    丁志江;张娜;肖立春;肖林;

    粉尘浓度测量是高炉煤气回收利用时保证燃气轮机安全运行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深入研究不同因素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有助于提高测量装置的精确度。研究了纤维直径、粉尘平均粒径及采样时间等因素对测量误差的影响,结果表明:超细玻璃纤维有更高的粉尘收集效率;能很好地收集粒径在10μm以下的粉尘颗粒;粉尘最佳采样时间为5 min。通过对滤膜和滤筒等速采样装置在不同管道风速下的标准偏差值的计算,验证了该装置测量结果有重复性好的优点。

    2013年04期 v.31;No.184 137-139+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实验模态研究的新型节流降压喷注复合消声器

    周新祥;刘成;胡光宇;赵宝生;类兴隆;韩梦达;

    针对节流降压小孔喷注复合消声器进行实验模态研究。由采集力的激励信号和响应信号,对其进行传递函数分析,寻找消声器所有的模态频率和模态振型。这些频率避开了噪声的峰值频率,消声器不易发生共振,抑制噪声辐射,延长消声器的使用寿命。它对寻找消声器的实际特性,设计性能优良的新型消声器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2013年04期 v.31;No.184 140-143+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1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环境工程》杂志征稿启事

    <正>2014年全新改版,月刊,每月22日出版《环境工程》期刊是由国家科技部批准,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环境保护类科技期刊,由中冶集团建筑研究总院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主办。创刊于1982年,是一本跨地区、跨行业的环境应用型、工程技术类期刊。主要报道冶金、石油、化工、电力、煤炭、制药、轻工、建材、市政等行业的污染防治及治理的工程技术、科研成果、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国内外环保信息等。为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学术水

    2013年04期 v.31;No.184 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2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