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淑波;
利用改性粉煤灰絮凝、高效吸附作用和活性污泥法组合处理洗涤剂废水,通过实验考察改性粉煤灰和SBR方法的一系列参数对洗涤剂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情况,得到了整个工艺的优化实验条件。处理后废水COD、LAS去除率可达86.52%、86.10%。处理后水的各项指标均接近或优于工业回用标准,实现了"双废"的资源化。
2010年S1期 v.28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9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晓辉;吴飞;崔建宇;曹奇光;胡林;
采用臭氧和颗粒活性炭(GAC)对经过二级处理后的高含盐采油废水进行深度处理。研究结果表明:对过滤后废水采用O3单独氧化处理,COD和TOC去除率分别为77%和49%;采用GAC动态吸附,当停留时间达30 min时,COD和TOC浓度均低于排放标准;采用臭氧-活性炭结合的方式,COD和TOC去除率分别达80%和74%,其出水指标均达《辽宁省污水综合排放地方标准》(DB 21/1627-2008)一级排放标准的要求。
2010年S1期 v.28 4-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1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罗隽;庞志华;仲海涛;
分别考察了YSQ-2菌丝球活体、菌丝球死菌体及死菌体粉末3种菌体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过程。实验结果表明3种YSQ-2菌体均能在48 h内完全去除溶液中的Cr(Ⅵ),对Cr(Ⅵ)的去除效率排序为:死菌体粉末>菌丝球死菌体>菌丝球活体;3种YSQ-2菌体均能有效吸附溶液中的Cr,对Cr的吸附效果排序为:菌丝球活体>菌丝球死菌体>死菌体粉末,48 h后的平衡吸附率分别为32.2%、23.0%和11.4%。对解吸实验表明3种菌体所吸附的Cr的形态均为Cr(Ⅲ)。菌体对Cr的吸附效率与溶液中的Cr(Ⅵ)浓度有密切关联,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溶液中Cr(Ⅵ)浓度越高,菌体对Cr的吸附效果会相对越好。
2010年S1期 v.28 7-1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6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叶恒朋;杜冬云;
建立了一套铁炭微电解流化床小试装置,以某化学实验室所排综合废水为原水,研究了不同铁炭比下装置对实验室综合废水中的污染成分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对于实验室废水中的pH值、重金属指标、有机指标,经过铁炭微电解流化床反应器的处理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去除,出水水质低于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限值;铁炭微电解的流态化,克服了传统的微电解反应的易板结、易堵塞、易钝化等问题。
2010年S1期 v.28 1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灏龙;王长智;章一丹;
首先对污染河水通过搅拌烧杯试验比较了聚合硫酸铁(PFS)和自制的磁性絮凝剂(MF)加载磁粉混凝沉淀去除浊度和总磷的效果,结果表明,当PFS或MF投加量均为30 mg/L、PAM投加量为0.5 mg/L,磁粉投加量为0.5 g/L,加载混凝沉淀后浊度均<1NTU,总磷<0.2 mg/L。对河水加载磁粉混凝-高梯度磁过滤现场试验表明,MF混凝产生的絮体密实,加载混凝-磁过滤出水浊度、总磷和SS均比PFS和磁粉的复配投加要小,本工艺处理污染河水具有流程短、效率高和占地面积少的优势。
2010年S1期 v.28 15-1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0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杨俊仕;李国欣;张敏;龚德洪;李旭东;
天然气净化废水水质水量波动大,且含有大量难降解物质,一直难以稳定达标。本工程采用水解酸化+两级SBR法工艺处理天然气净化废水,在进水均值ρ(COD)=943 mg/L、(ρBOD)=268 mg/L、ρ(NH3-N)=30.5 mg/L时,出水均值ρ(COD)=37.4 mg/L、ρ(BOD)=4.7 mg/L、ρ(NH3-N)=1.9 mg/L,完全达到GB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工程运行稳定。出水回用于循环冷却、绿化、冲厕、道路冲洗等,回用率达到100%,实现了废水零排放。
2010年S1期 v.28 19-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许雷;贾博中;李红;张明洲;
针对山西某矿矿井水深度处理系统在运行阶段出现混凝沉淀、软化过程中的药耗偏高且效果不明显现象,对废水进行了中和沉淀除钙硬-接触氧化除铁锰的联合预处理试验研究,确立了最佳反应工艺方案使处理后水质指标可满足后续过滤和反渗透深度处理的进水要求。并依照该方案对现有处理系统进行了改造,经一段时间试验运行后已成功投入运营。
2010年S1期 v.28 22-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4K] [下载次数:2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张兰;
对人工土壤渗滤技术在上海市的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并选取具体的工程实例对人工土壤渗滤系统进行了说明。介绍了人工土壤渗滤系统在应用过程中水力负荷的确定及土壤的改性措施,提出人工土壤渗滤系统在运行过程出现预处理效果不理想,以及系统的堵塞问题,并给出了解决的方法。
2010年S1期 v.28 26-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9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刘振法;闫美芳;胡晓静;武秀丽;
以绿色化学品聚天冬氨酸为基料,引入衣康酸均聚物、葡萄糖酸钠、有机胺,组成无磷复合水处理剂,对其缓蚀性能及生物降解性能进行评定。结果表明,该四元复合水处理剂,缓蚀性能良好,且生物降解性能十分优异。21 d后,生物降解率达80%以上,其应用前景广阔。
2010年S1期 v.28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于令芹;薛源;杨凤林;安鹏;柳丽芬;
在处理低C/N比城市生活污水时,通过控制溶解氧实现A/O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结果表明:当DO为(2.0±0.5)mg/L时,亚硝化积累可达67.45%,出水TN浓度为18.97 mg/L。结合污泥厌氧水解工艺,将污泥在33℃,不调节pH,厌氧水解18 h后的产物上清液与原污水以1∶10混合作为进水,出水TN浓度为14.68 mg/L,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2010年S1期 v.28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下载次数:5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陆蓓;彭永怀;
软水技术中,逆流再生的优势已经普遍得到业内人士的认同,但相对于顺流再生,逆流相对于复杂的控制条件使得逆流再生的优势难以实现。为了能简单实现全自动软水器的高交换容量,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对比分析顺流、逆流再生及满床工艺在软水器上的运用。通过实验证明了满床逆流再生工艺在全自动软水器运用的有效性及满床工艺的优势。
2010年S1期 v.28 37-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茆亮凯;张林生;
综述了硅藻土过滤技术用于给水处理上的功能与特性及其应用研究进展,认为硅藻土过滤及其改进技术能有效适用于中小型水厂生产需求,且对微污染水源和突发污染状况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2010年S1期 v.28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3K] [下载次数:7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2 ] - 张晟;熊友才;徐圃青;张龙;胡晋;顾礼明;金玉;翟康;李凤民;
常州市地处江苏省南部,为太湖上游汇水区重要城市,其河道水环境质量直接影响到下游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及生态安全。总结了常州市近三年在城区开展的的河道治理工作的实践经验,剖析了污染产生的原因,介绍了在河道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取得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及解决问题中的现实困难。这些研究和思考为如何开展城市河道治理提供了整治的依据和素材,同时提出了作者的对一些热点难点问题的观点和解决方案。
2010年S1期 v.28 43-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下载次数:2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周波;李柏志;王昊;侯少沛;刘俐媛;何绪文;
以北京市通州区通惠河微污染河水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PAC(聚合氯化铝)、氯化铁、氯化铝进行混凝沉淀除磷的生产性中试试验。最终确定PAC为最佳混凝剂,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PAC投加量30mg/L,反应时间5.6 min,pH值7,水温25℃时磷去除率达78%~82%,最大磷剩余浓度0.36 mg/L,满足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Ⅴ类水体质量标准。
2010年S1期 v.28 46-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2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付秋爽;惠文红;张振贤;路青;徐伟涛;党酉胜;
乡镇卫生院废水具有水质复杂,水量小且变化幅度大等特点,在医疗机构污水处理工程中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在设计上主要应考虑工艺的运行可靠性和经济性。高碑店市某卫生院废水处理工程主要采用"水解酸化+生物接触氧化+二氧化氯消毒"的处理工艺,系统稳定运行时,检测结果表明各项指标均达到最新的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2010年S1期 v.28 4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高士奇;孙力平;张浩;王爱琴;王少坡;
从残留有机物的角度比较了自来水和瓶装纯净水的区别。运用GC/MS联用技术监测了自来水中痕量有机污染物的种类以及反渗透膜工艺生产纯净水对痕量有机物的去除效果,比较了加热煮沸对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反渗透工艺可有效去除自来水中多数有机物尤其是全氟化合物;加热可大幅降低饮用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2010年S1期 v.28 5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程铁华;邢奕;刘敏;位广超;
火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其影响范围和性质随着可燃物及可燃物的燃烧致灾状况程度不同而后果各异。火灾防治是人类对火灾采取的技术和管理措施,而火灾防治过程产生新的环境污染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这些问题是与消防技术保护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相违背的,在消防行业的发展中必须很好地得到解决。而细水雾灭火技术以灭火效率高、对环境友好等诸多优点逐渐被人们重视。
2010年S1期 v.28 56-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郭艳涛;周鑫;王玉;
黄村污水厂采用Orbal氧化沟工艺处理城市污水,介绍了处理构筑物设计参数及工艺技术特点。近十年的长期运行结果显示:Orbal氧化沟工艺运行稳定且出水效果良好,对有机污染物BOD5、COD及SS具有较高的去除效率,并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能力,出水水质优于《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二级标准,同时指出现存问题并对今后升级改造提出建议。
2010年S1期 v.28 59-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宋倩;杨秋红;吕航;但德忠;
印刷电路板废水不同于普通化工废水,由于水量大、水质复杂导致在实际工程中出现处理难度大、处理成本高的困难,是限制电子工业元器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我国印刷电路板废水污染日益严重的现状,结合此类废水的来源、水质特征及生化特性,概述了印刷电路板废水处理常用的物理法、化学法和生物法,及其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并指出膜处理技术将成为今后印刷电路板废水处理的主要方法。
2010年S1期 v.28 62-64+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1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干建文;沈斌;范立航;陈辉;刘和德;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对头孢类制药废水厌氧处理出水进行处理,并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COD的平均去除率达90%以上,污泥龄在40~50 d,污泥浓度控制在6 000~10 000 mg/L,MBR可长期稳定运行。出水COD、停留时间HRT等参数有很大程度的降低,出水基本无悬浮物,COD去除率好于传统活性污泥处理,系统抗负荷冲击能力强。
2010年S1期 v.28 65-6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2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鞠振宇;殷婷;任海博;周敏君;
将含对氯苯甲醛的高浓度有机废水酸化处理后,与其他低浓度工业废水混合。经预处理后的废水再进行微电解反应和生化处理。结果表明,处理后的废水COD的去除率高达90%以上,可达标排放。
2010年S1期 v.28 67-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5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星星;孟凡生;王业耀;宋存义;
在零价铁原位修复硝酸盐污染地下水的工程设计时需要考虑部分因素的影响.以人工配制含硝酸钠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烧杯试验研究了pH值、铁屑粒径、铁炭比、原水浓度、铁屑投加量对零价铁去除硝酸盐的影响,并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结果表明:pH值降低有利于硝酸盐氮的去除;铁屑粒径过大或者过小都不利于硝酸盐的去除,试验最佳粒径为40~100目,在此粒径下去除效率可得到显著提高;加入活性炭有助于Fe0还原硝酸盐,铁炭的微电解有助于硝酸盐的去除,试验最佳的铁炭比为1∶2,活性炭的吸附作用使反应后溶液中的NH4+-N浓度降低;铁氮比超过205∶1时,会有铁的过剩,通过铁氮比计算可知有大量铁屑没有被有效利用;产物分析表明试验条件下NO3--N中约85%转化为NH4+-N,NO2--N浓度很低,部分转化为N2。
2010年S1期 v.28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9K] [下载次数:6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2 ] |[阅读次数:0 ] - 陈志强;马文成;王晶惠;吕炳南;
研究了高浓度阿特拉津冲击对A/O工艺运行稳定性的影响,并探讨了PAC+A/O联合工艺应对高浓度阿特拉津冲击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浓度为20 mg/L的阿特拉津会导致污泥活性迅速被抑制,A/O系统处理能力需要17 d左右方可恢复。与单纯采用A/O工艺相比,PAC+A/O联合工艺表现出了良好的抗冲击负荷能力,阿特拉津去除率提高近20%,COD去除率提高超过15%。而且,在冲击发生之后的5 d内系统即恢复到原有稳定状态。工艺最优PAC投加浓度为300mg/L,适度延长好氧作用时间有利于提高工艺处理效率。
2010年S1期 v.28 74-7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2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徐文龙;袁松;刘晶昊;屈志云;梁前芳;冯晓军;张兴宇;
依据好氧填埋的原理构建了填埋试验装置,设置取样装置定期采集渗滤液进行分析,测试渗滤液中氨氮和凯氏氮的浓度,分析各种形态氮之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好氧填埋条件下渗滤液中氨氮和凯氏氮浓度衰减很快,降解效率分别为99.94%和98.55%。
2010年S1期 v.28 78-8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帅;高源;白露;曲萍;张力平;张小丽;
以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作为纤维素溶剂,用L-S相转化法制备纤维素超滤膜。通过研究大豆蛋白溶液在纤维素膜材料超滤过程中膜通量的变化规律,根据凝胶层理论和浓差极化理论,得到大豆蛋白溶液超滤过程中,操作压力、超滤溶液浓度与膜通量的变化关系的传质方程,同时建立了超滤法纯化大豆蛋白溶液的动力学模型,为利用纤维素超滤膜材料进行大豆蛋白分离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上的理论指导。
2010年S1期 v.2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5K] [下载次数:1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丁嫚;赵翠;温东辉;
系统总结了分子生物技术在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应用,包括环境样本的DNA提取、基因扩增、目的片段分析和检测等。目前以DNA和相应结构基因为基础的分子生物技术已经在废水生物处理系统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及种群结构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必将对废水处理工艺改进、新工艺开发和应用发挥指导作用。
2010年S1期 v.28 86-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3K] [下载次数:14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汪诚文;赵雪峰;付宏祥;王欣;
采用A2/O+MBR为主的处理工艺,对于江苏省某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农村生活污水与餐饮废水进行处理。系统设计处理规模200 m3/d,包括格栅、隔油、调节、A2/O与MBR等处理单元。运行效果表明,该系统出水可达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出水经消毒后可回用作杂用水,为类似区域的生活污水处理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2010年S1期 v.28 93-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下载次数:6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杨启勇;杨福广;张业民;孙居文;
根据对生活废水形成过程的分析,设计了一种家用盥洗废水自动分流装置。该装置中的传感器感应废水混浊度,并产生电信号,电信号控制分流阀使废水分流。分流出的较清洁的废水再用于冲厕等家庭中可以使用废水的地方,以节约生活用水,减少生活污水排放量。利用该装置分流出的较清洁的废水占到废水量的60%以上。
2010年S1期 v.28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8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黄智;高澍;陈孟林;
通过混凝-滴滤池工艺对某实际文具厂染料墨汁生产废水和模拟生活污水混合后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当混合废水进水COD约为250 mg/L时,出水COD降解率达49%,色度降低60%。随着进水COD不断增高,COD有机负荷达15.84 kg/(m3.d),水力负荷达到1.59 m3/(m2.h)时,出水COD降解率仍旧可达36%,色度降低68%。根据Ecken-felder公式推导了滴滤池模型有关参数,验证了该模型在不同回流比下的的运行效果。
2010年S1期 v.28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6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涂勇;郭方峥;刘伟京;解林;陆娴;
采用EGSB反应器处理废纸造纸废水,得出在进水COD负荷为10.03 kg/(m3.d),上升流速为0.92m/h的情况下,COD去除率可达到72.41%。同时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直读光谱仪对废水中的金属离子进行测定。并结合扫描电镜及颗粒污泥的成分,分析了废水中金属离子的转移规律。采用GC-MS对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测定,分析了有机污染物在EGSB反应器内降解及转化规律。
2010年S1期 v.28 102-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8K] [下载次数:2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刘晋;蒋岚岚;
随着垃圾焚烧项目的不断增加,其渗沥液的处理技术受到国内外环保界的广泛关注。由于我国生活垃圾渗沥液成分与国外区别较大,故国外成熟的渗沥液处理技术不太适合我国国情,通过介绍几种新型的处理方法,以期得到运行稳定、投资节省的渗沥液处理工艺。
2010年S1期 v.28 106-10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4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史丽娜;林玉满;陈祖亮;
采用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制备纳米铁(nZVI)和多种负载型纳米铁,将其分别用于处理初质量浓度50 mg/L的Cr(Ⅵ)溶液,结果显示膨润土负载纳米铁(B-nZVI)效果最好,去除率可达100%。ESEM和BET表征结果表明:膨润土作为载体可以有效地减弱纳米铁颗粒的团聚,增大纳米铁的比表面积。XRD显示新制备的B-nZVI谱图中出现了明显的Fe0特征峰,而反应后的谱图则证明了Fe(Ⅲ)和Cr(Ⅲ)的存在。动力学研究表明:B-nZVI对水溶液中的Cr(Ⅵ)的还原遵循伪一级反应动力学。
2010年S1期 v.28 109-113+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0K] [下载次数:4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谢微;何星存;黄智;陈孟林;许晶;
以煮茧废水为研究对象。在采用Plackett-Burman(P-B)法对影响单宁絮凝煮茧废水的5个工艺参数进行筛选的基础上,选择絮凝时间、单宁溶液用量、pH及废水用量为自变量,以单宁-丝胶蛋白质复合物的吸光度和废水COD去除率为响应值,采用响应面分析法研究各自变量及其交互作用对单宁絮凝煮茧废水的影响,并通过回归方程求解和响应面分析,得到二次多项式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在絮凝时间为0.3 h,单宁溶液用量为8 mL,废水pH值为4,废水用量为14mL的优化条件下,其复合物吸光度和废水COD去除率分别为2.3,82.5%,经试验验证,实际值和模型预测值拟合性良好,偏差仅为1.7%,-0.24%。
2010年S1期 v.28 114-11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9K] [下载次数:2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耀龙;魏云霞;李晓丽;贾小宁;李彦锋;
阐述了氮化合物污染的现状及水体中氮化合物的危害。通过比较,总结各种脱氮方法的优缺点,并明确指出了在选择处理技术时应重点考虑的因素。重点分析几种生物法脱氮技术的原理及技术特点,并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2010年S1期 v.28 119-12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4K] [下载次数:1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0 ] - 杜昱;孙月驰;
对于含有较高污染物浓度的垃圾渗沥液,采用生物处理+膜处理工艺可使COD和氨氮达标排放。合理、有效解决浓缩液和污泥的出路对渗沥液处理至关重要。
2010年S1期 v.28 124-12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9K] [下载次数:2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徐文龙;屈志云;梁前芳;刘涛;景国瑞;康会杰;张军;袁松;
依据好氧填埋的原理构建填埋试验装置,设置取样装置定期对采集的渗滤液进行分析,测试渗滤液中COD与BOD5值,分析渗滤液中有机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好氧填埋条件下渗滤液中COD和BOD5值降解速度很快,至第47周时,渗滤液中COD和BOD5值的降解效率分别为98.98%和99.94%。
2010年S1期 v.28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9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长洪;张元玲;
采用"内电解+SMBR"组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小试结果表明:在全工艺流程下,COD去除率超过93%,氨氮平均去除率可达88%,出水水质达到GB4287-92《纺织染整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标准。
2010年S1期 v.28 130-132+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1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健;陆少鸣;陶光华;谢观体;
以珠江源水为处理对象,考察了两级臭氧氧化与活性炭组合工艺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在原水NH4+-N、CODMn、NO2--N和浊度的平均值分别为1.44,3.46,0.172 mg/L和13.91NTU的情况下,炭滤出水NH4+-N、CODMn、NO2--N和浊度的平均值分别为0.04,0.13,0.002 mg/L和0.30NTU,相对于原水,组合深度处理工艺对上述指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6.7%、66.4%、98.8%和97.8%,出水水质符合CJ94-2005《饮用净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NH4+-N<0.5mg/L,CODMn<2.0 mg/L和浊度<0.5NTU的标准限值。
2010年S1期 v.28 133-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2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徐鹏飞;张兴文;王栋;李常留;
介绍了两套工业规模的热电厂中水回用处理工艺:14 000 t/d,生化+两级过滤+反渗透工艺,产水用于循环冷却水和锅炉补给水。43 200 t/d,石灰澄清+过滤+消毒工艺,产水仅用于循环冷却水补给水。比较了两种工艺单元特点、投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热电企业根据用水条件选择再生水回用处理工艺提供了参考。
2010年S1期 v.28 136-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8K] [下载次数:4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姜忠峰;范振林;李畅游;史小红;
对臭氧光催化工艺对造纸中段废水生物处理出水的净化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单独作用于废水时,COD最大去除率为26.8%,脱色率最高可达90%;UV单独作用于废水时,色度去除有限,COD去除率随照射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在40 min后,趋势趋于平缓;臭氧+UV联合工艺对废水色度、COD去除均可达到满意效果,其工艺为臭氧氧化30 min,UV作用5 min。
2010年S1期 v.28 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李海港;余伟;于萍;王黎明;罗运柏;
投加有机硅消泡剂可控制石化废水活性污泥处理工艺中泡沫的产生,数据表明,消泡剂投加量为30 mg/L时能迅速消除泡沫。消除泡沫后,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8 h、pH值为7~8、室温和溶解氧浓度为5.33 mg/L的条件下,进水中COD和NH3-N浓度分别为750~980 mg/L和30~45 mg/L时,COD和NH3-N去除率分别达85%以上和接近100%。结果表明:预先投加有机硅消泡剂能很好的控制泡沫的产生,且不影响出水水质。
2010年S1期 v.28 143-14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5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志水;姜斌;
借助曝气生物流化池污水处理工艺对于城市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研究实验,详细阐述了城市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机理及其过程的实施,即实现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工艺条件。同时,在该实验过程中把常规的活性污泥法和曝气生物流化池两种污水处理工艺,对城镇生活污水中氨氮的去除效果做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要使城市生活污水中的氨氮得到去除,最好运用集硝化-反硝化于一体的生化处理装置,因为这样不但能真正实现脱氮目的、而且工艺过程简单,并可以节省空气利用量,其对大量低碳高氮废水的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2010年S1期 v.28 147-149+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7K] [下载次数:7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1 ] |[阅读次数:0 ] - 籍国东;周游;
研究了水力停留时间对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不同碳氮比稠油废水的影响,考察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高盐、含烃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性能。结果表明:在适宜的水力停留时间和COD/TN/TP比的情况下,间歇运行的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与COD/NH3-N相关,在COD/NH3-N为20和13.4的情况下,垂直流人工湿地具有很好的碳氮磷去除能力;当COD/NH3-N为40或6.7的情况下,垂直流人工湿地的净化能力受到抑制。
2010年S1期 v.28 150-152+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祖信;王卫刚;李怀正;金伟;徐俐;
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若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受纳水体,将对受纳水体水环境造成极大的污染。因此,探讨溢流污水的处理技术具有重要的意义。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溢流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比较深入,技术比较成熟并已广泛应用于工程实际;国内对于溢流污染的处理技术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介绍了国内外广泛采用的溢流污水处理技术以及后续的消毒方法,并简单确定了几个处理技术选择的基本原则,最后对我国的溢流污染处理技术的研究开发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2010年S1期 v.28 153-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K] [下载次数:8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0 ] - 徐燕;张贺飞;曾正中;许莎莎;刘威;
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农村贫困地区饮用水安全存在很大的隐患。以因饮用水污染造成癌症发病率剧增的民勤县大坝乡文二社为例,介绍饮用水中常见的几种致癌污染物,提出我国应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饮用水安全的保障力度。
2010年S1期 v.28 15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卜亚明;滕清;蹇瑞欢;
针对目前生活垃圾焚烧厂环保要求日益严格,通过分析不同的烟气处理工艺,对能够满足EU2000/76/EC《欧盟2000》标准、适合中国特点的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处理工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种新型双塔式烟气净化工艺。
2010年S1期 v.28 160-16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4K] [下载次数:1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海鹏;李英;黄仁云;
简单介绍了烟气生物脱硫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在国外的工程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由荷兰帕克环保公司和中环(中国)工程有限公司合作设计的全球首个燃煤电厂烟气生物脱硫装置——宜兴协联热电有限公司2×125MW热电机组烟气生物脱硫装置。着重阐述了洗涤塔、厌氧生物反应器、好氧生物反应器等核心设备的工作原理,并做了简单的技术经济分析,并且把烟气生物脱硫技术与传统脱硫技术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对烟气生物脱硫技术的发展前景做出了展望。
2010年S1期 v.28 163-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8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郝宇;肖成;
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技术是高效、低污染清洁燃烧技术,针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艺参数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煤过程中脱硫工艺参数进行设计并在燃煤热电厂进行了现场的试验工作,结果显示,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效率为82.5%,达到了设计脱硫率80%的指标要求,为我国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工艺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2010年S1期 v.28 167-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2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霞;
阐述了二氧化硫分析的方法、原理、干扰因素消除,重点对攀钢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3年的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其随年度、季节、片区的变化规律。通过对攀钢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分析,为防治环境污染提供依据,对保护攀钢大气环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0年S1期 v.28 170-171+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庆;黄波;温武斌;王岳;
国华三河发电股份公司二期工程3号、4号炉的2×300MW机组是国内首台采用无旁路烟道、无GGH、冷却塔排烟的石灰石-石膏湿法烟气脱硫工艺,通过总结电厂无旁路脱硫装置的运行经验及对运行中出现故障问题的解决,为保证机组不因脱硫故障而造成非正常的停运,需对提高无旁路湿法脱硫系统运行可靠性进行深入的研究。
2010年S1期 v.28 172-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薇;霍茂清;郑向军;薛峰;谭德远;李婷;
根据抑尘剂的抑尘原理,研制了一种以高分子材料为主要成分的复合型抑尘剂,检测了其耐高温性、耐低温性,并对其抑尘效果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此复合型抑尘剂的抑尘效果较好,可以有效降低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2010年S1期 v.28 176-178+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8K] [下载次数:8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0 ] - 庞学霞;邓泽超;贾鹏英;李霞;
利用一个空间零维大气等离子体模型对其中的含碳粒子在不同电离度情况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放电后不同初始电子密度下的二氧化碳及其衍生物(即CO3-、CO4-、CO3-.H2O和CO4-.H2O)的密度随时间的演化。结果表明:低气压下的O-和O2-会促使二氧化碳向CO3-、CO4-、CO3-.H2O和CO4-.H2O转化。电子初密度ne0=109cm-3时,二氧化碳密度的最大变化量可以达到1.8×107cm-3,同时CO3-、CO4-、CO3-.H2O和CO4-.H2O的密度最高,其中以CO3-为主。
2010年S1期 v.28 179-182+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9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李卓;陈荣昌;毛显强;
采用ADMS-Urban模型,通过参数校正,建立了区域大气污染物扩散分布模拟模型,用于模拟某重工业区的大气污染扩散。模型计算各类主要污染源对控制点SO2、PM10环境空气浓度的贡献率,模拟中对各类污染源按有组织和无组织进行了区分。结果表明:经校正ADMS-Urban模型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大气污染浓度贡献率,从而为制订工业区大气污染削减方案提供依据。
2010年S1期 v.28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仝纪龙;王皓;袁九毅;
毒性泄漏后会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危害,这种危害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大多数危险性物质都能够在大气中扩散传播并形成特定的危害区域与危害时期。结合毒性气体的泄漏特点及毒性气体的理化特性,进行毒性气体的大气扩散过程及扩散后形成的伤害时期、伤害区域分析。
2010年S1期 v.28 187-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K] [下载次数:1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李峰;张会;杨海波;杨玉洁;
基于Moore-Penrose广义逆建立了某城市环境空气污染物的趋势面方程。经检验,对各测点污染物浓度的拟合精度很高。故,据此分析计算了SO2、NO2和PM10的空间分布,并对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进行了简单评价。
2010年S1期 v.28 191-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6K] [下载次数: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蹇瑞欢;滕清;卜亚明;孙广艳;
针对目前生活垃圾焚烧厂烟气排放标准日益提高,介绍了"半干法+干法"烟气脱酸组合工艺,并对此工艺进行了案例分析,提出"半干法+干法"烟气脱酸组合工艺是生活垃圾焚烧工程中一种较为理想的烟气脱酸工艺。
2010年S1期 v.28 194-195+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7K] [下载次数:6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亚力昆江·吐尔逊;迪丽努尔·塔力甫;阿不力克木·阿布力孜;阿布力孜·伊米提;
本研究在乌鲁木齐市设置6个采样点,采用日本产NL—20型撞击分级采样器,从2007年12月至2008年1月采集粒度PM10-2.5和PM2.5的大气颗粒物,对其进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分析。结果表明:颗粒中SO42-的含量最大,分别占PM10-2.5、PM2.5质量浓度的23.9%和21.5%,且[NO3-]/[SO42-]比值较低1。
2010年S1期 v.28 196-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K] [下载次数:6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杜伯学;王新辉;刘弘景;
基于介质阻挡放电(DBD)的非热等离子体(NTP)技术以其处理效率高、能耗低、成本低、操作条件容易和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被公认为是处理有害气体的有效技术。介绍了DBD的特点及其处理氮氧化物(NOx)的主要研究方向,从多个角度阐述DBD技术处理NOx的研究现状,介绍DBD与其他技术协同处理NOx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2010年S1期 v.28 200-2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徐旭;
钻井废物处理一直是困扰我国石油天然气开发的难题,因为成分复杂,难以得到根本有效的无害化处理。使用更先进环保的泥浆处理技术彻底解决废弃泥浆问题刻不容缓。通过对雪佛龙新型钻井废物的生物降解技术介绍,旨在推动新型环保友好型泥浆在中国的应用,降低油气田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2010年S1期 v.28 205-208+1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1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陈磊;廖立兵;张秀丽;
根据GB/T50123-1999《土工试验方法标准》分别测定了膨润土、沸石和赤泥的风干含水率、干密度和渗透系数等参数。用膨润土、沸石和赤泥作防渗材料设计5种不同结构的防渗衬里,进行土柱试验。柱1、2和3依次为膨润土、沸石和赤泥单层矿物衬里,厚度均为4 cm;柱4为赤泥+膨润土+沸石,柱5为赤泥+沸石+膨润土的多层矿物衬里。分别测定各衬里的渗透系数和出水COD、氨氮、电导率和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3种材料单独用作衬里时各项指标不能满足垃圾填埋场对衬里的要求(<10-7cm/s),而多层矿物衬里渗透系数可达10-8cm/s量级,对COD、电导率、氨氮的衰减率能够达到或优于3种材料单独用作防渗衬里时的最好水平,且出水pH值不呈强碱性。
2010年S1期 v.28 209-2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宋坚民;
钢渣吸附CO2不仅能加速提高钢渣稳定性,而且能减缓CO2排放对环境造成的压力。钢渣的碳化率与粒度成反比,与渣CaO含量成正比。渣气反应的生成物CaCO3是限制反应率的关键因素。钢渣吸附CO2装置可以用于生产和生活现场。
2010年S1期 v.28 214-217+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1K] [下载次数:5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商平;刘涛利;孔祥军;魏丽娜;
对废弃的玄武岩棉进行改性,改性后用于预处理垃圾渗滤液。结果表明:用7%PFS溶液浸泡,采用超声波以60%的频率振荡20 min,改性后废岩棉性能最佳;当岩棉用量为15 g,垃圾渗滤液pH为7时,用改性废岩棉处理垃圾渗滤液效果最佳,COD和浊度除率可达75.20%和98.75%,并对废岩棉可循环使用进行了研究。
2010年S1期 v.28 218-221+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7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 ] |[阅读次数:0 ] - 王熙涛;张玉苍;何连芳;
目前餐厨废弃物是影响城市形象和市民健康的亟待解决的一大顽疾,严重污染环境,本实验利用饲料酵母对餐厨废弃物进行发酵,生产微生物饲料。以期达到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目的。进行单因素试验,探索发酵时间,发酵温度,接菌量,无机氮源等因素对发酵菌种生长的影响效果,获得微生物饲料的最佳原料配方。通过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试验对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最佳发酵条件为:接菌量7%,发酵时间60 h,尿素添加量2.5%,发酵温度38℃。
2010年S1期 v.28 222-225+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2K] [下载次数:3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陈善平;刘开成;马梅芳;
焚烧法能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是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酸性气体脱除技术是烟气净化技术的核心,结合上海当地垃圾特性,对湿法及其组合工艺应用于国内生活垃圾焚烧厂建设的适应性和经济性进行了研究。湿法工艺投资运行成本高于其它工艺,但烟气污染物排放指标远优于其它工艺,适合国内发达地区的焚烧厂建设。
2010年S1期 v.28 226-2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K] [下载次数:4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姚芝茂;徐成;赵丽娜;
固体废物是铜冶炼工业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基于对铜冶炼工艺过程中固体废物的产生节点、固体废物特征以及最佳减量化技术的分析,研究了铜冶炼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环境管理方法,提出了固体废物再循环、再利用和处理处置的综合环境管理建议。
2010年S1期 v.28 230-2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6 ] |[阅读次数:0 ] - 韦小颖;肖细元;张珑;郭朝晖;
城市污泥中N、P、K和有机质含量丰富,实现污泥的稳定化和资源化已成为环境界关注的课题之一。然而,城市污泥中重金属Cd、Cu、Ni、Zn等,有机污染物苯并(α)芘等含量超过了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限制了污泥的土地利用。系统总结城市污泥中重金属去除和有机污染物降解的处理方法,污泥的综合利用现状与潜在环境影响,并就城市污泥的综合利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2010年S1期 v.28 235-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4K] [下载次数:7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2 ] |[阅读次数:0 ] - 张健;雍兴跃;祝威;侯影飞;李果;庞小肖;陈远超;王际东;屈一新;
采用微波加热技术对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热处理过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微波作用下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热处理过程分为4个阶段:快速升温干化区,烃类物质微波蒸发区,微波热解区和微波焚烧区。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质量对微波热处理过程特征没有影响。随着含水率增多,含聚油泥在100℃左右存在明显的水蒸发过程,其热处理过程特征发生变化。增大微波功率,可以加快深度干化含聚油泥的微波热处理过程,热解温度相应提高。在微波热处理过程中,回收的液相油品的主要成分为汽油、柴油和重油三部分组成,回收油的品质较好。微波加热至800℃时的残渣完全符合排放标准,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含聚油泥在微波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不凝气为可燃性烷烃、烯烃类物质,可以进行焚烧利用。对于微波加热技术处理油泥,值得深入研究。
2010年S1期 v.28 241-2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下载次数:5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 李霞;万军明;
横滨市下水道普及率按人口计算达99.7%,已建成运营11家污水处理厂和2座污泥处理中心。污水处理厂产生的含水率99%的污泥通过管道输送到污泥处理中心后,经浓缩、消化及脱水后进行焚烧处置。消化池沼气用来发电或作为焚烧炉燃料,污泥焚烧灰以改良土、水泥原料等形式完全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并削减温室气体排放量,近年来横滨市还发展了污泥合成燃料技术。
2010年S1期 v.28 246-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5K] [下载次数:3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颖;尹荔堃;李蔚然;
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收集运输系统现状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垃圾收运系统的优化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和总结,指出了目前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优化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指出了目前北京市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对我国未来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系统研究、改进和完善启到了指导作用。
2010年S1期 v.28 250-2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5K] [下载次数:17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7 ] |[阅读次数:0 ] - 邓琪;黄启飞;王琪;汪群慧;
依据层次分析法原理,从经济、环境和资源化3个影响因素建立赤泥资源化途径优选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以山东某铝厂生产废物——赤泥为研究案例,从赤泥组成成分与含量分析的角度出发,结合赤泥各资源化途径独特要求,探讨赤泥资源化特性与资源化途径的密切关系,拟合出赤泥的各种资源化特性,作为结构模型中的资源化因子。然后分别对模型中的3个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和半定量化处理,最终实现赤泥资源化途径优选的决策评价,为政府部门和环境管理者提供决策参考。
2010年S1期 v.28 254-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7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吕晓蕾;曾辉;刘阳生;
采用深圳市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的焚烧飞灰作为研究样品,对飞灰的含水率、堆积密度、压实密度、重金属形态分布、基本元素组成、矿物相成分、重金属浸出毒性以及腐蚀性等11项物理化学特性指标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该飞灰的Pb浸出浓度超标,浸出pH=12.86,属于具有腐蚀性和浸出毒性的危险废物。根据Tessier的5步连续萃取法,该飞灰的重金属形态可分为5种,其中Cr主要以可交换离子态和残渣态存在;Ni主要以不稳定态存在,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74%;Cu、Cd和Pb主要以残渣态存在;Zn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其它形态的浓度分布相对均匀;Hg和As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结果说明,在酸雨条件下,飞灰中重金属形态之间可以发生转化,增加重金属的水溶性和活性,对环境造成二次危害。
2010年S1期 v.28 259-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7K] [下载次数:6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季文佳;王琪;黄启飞;黄泽春;杨子良;
对取自不同电镀企业的12个电镀污泥样品中的重金属组成及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的主要重金属种类为Cr、Cu、Ni、Pb、Zn、Sn,其含量范围分别为40~14230、22~16000、14~20000、5~120、37~91000和32~19000 mg/kg。镀件种类、镀种及其相应的处理工艺(粗化、钝化)是造成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此外,高铬粗化和钝化液的选用是导致污泥中重金属Cr含量增大的主要原因,把Pb作为电镀槽阳极是造成污泥中Pb含量增大的主要原因。
2010年S1期 v.28 265-267+2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7K] [下载次数:3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姑丽各娜·买买提依明;海日沙·阿不来提;阿布力孜·伊米提;
氯苯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空气和水环境中,是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环境污染物。主要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法,色谱-质谱联用法,传感器法等。介绍环境中检测氯苯类化合物的主要方法及最新进展。
2010年S1期 v.28 268-2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下载次数:5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严文菲;李雁;
为对NAPL-水两相多孔介质中的NAPL饱和度进行无损测定,根据超声波测量方法的原理,设计出一个改进实验装置。该装置采用了一种新方法,利用两个脉冲的互感作用在多孔介质内部产生一个脉冲,而不是依靠单一脉冲的反射传播。同时通过电路板控制系统进行自动连续测量,把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传送到计算机。再利用Parker的推广方法,讨论如何把水-气两相的S-P关系推广到水-NAPL两相中去。
2010年S1期 v.28 272-2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良亮;薛罡;
建立了固相萃取(SPE)、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的方法测定给水系统中微量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的含量。水样用Elut Bond C18固相萃取柱富集预处理,甲醇为洗脱剂;采用Agilent ZORBAX Exlipse XDB-C18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为1 m/min,柱温为25℃,检测波长为284 nm。卡马西平在水中的最低检出限为0.5μg/L,加标回收率为93.4%~97%。检测方法简单便捷,检测精度高。
2010年S1期 v.28 277-279+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06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农加进;双菊荣;
提高高污染车辆的筛选准确率,对城市汽车排气污染控制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大量的实车试验基础上,获得了各类车辆的排污特征,并分析双怠速法和简易瞬态工况法检测在机动车污染物排放监管中的效率,结果表明:在机动车污染严重的地区应推广使用机动车排气工况法测试。
2010年S1期 v.28 280-2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0K] [下载次数:3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0 ] |[阅读次数:0 ] - 卢芳;高振会;贾永刚;刘文全;
基于2007年5月和9月锦州某油田海域表层水质监测资料,应用模糊综合-加权平均复合模型对锦州某油田海域水质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分析了水质状况的分布,以期为海上油田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该油田的开采活动对其附近海水质量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但并未造成水质严重恶化,除5月份个别监测站位水质属于Ⅱ级,稍偏向Ⅰ级外,该海域整体水质属于Ⅰ级,稍偏向Ⅱ级,2007年9月研究区水质优于2007年5月;水质分布特点与该海域潮流特征相关,5月份研究区水质在离岸流影响下向南偏西方向逐渐变差,9月水质在向岸流影响下向北偏东方向至北方向逐渐变差。
2010年S1期 v.28 285-290+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李飞;张焕祯;庞博;赵茜;
铸钢项目工艺类型多、装备水平差异大、废气排放情况复杂,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在于工程分析。以某大型钢铁集团新建铸钢项目为例,介绍了铸钢工艺流程,分析废气排污节点和污染源强、环保措施有效性以及清洁生产等问题,为做好同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了借鉴。
2010年S1期 v.28 291-294+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下载次数:18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鹏波;潘峰;张旭;朱振华;
在分析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基础上,提出这类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思路,并对其评价重点进行详细分析,最后,对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该关注的环境问题进行了探讨。
2010年S1期 v.28 295-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志斌;齐志超;郑连臣;
从露天煤矿区基本生态环境要素出发,构建了一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改进灰关联分析法对召富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召富露天矿区的生态环境质量属于IV级,生态环境质量较差,有待改进。
2010年S1期 v.28 298-302+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8K] [下载次数:2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范留邦;陈志远;信锦鸿;
采用实验的方法,测定海州湾中非生物因子浓度、海水中金属含量、沉积物中金属含量、生物体中金属含量并参照有关标准做出相应的评价,从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富营养化、陆源污染等4个方面分析原因,提出相应对策:加强监测、控制港口污染、控制海水养殖污染、提高农业技术创新质量。
2010年S1期 v.28 303-305+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下载次数:3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马从安;才庆祥;
通过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排土场土壤基本养分状况的调查分析及综合评价,综合肥力系数在0.967~1.388,该矿排土场土壤肥力为一般。样地1和样地6(均为原始地貌)综合肥力系数值较好,分别为1.716和1.81。因此在生产剥离阶段,应将剥离的表土保存起来,用于将来排土场的覆土和生态重建。
2010年S1期 v.28 306-3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1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季文佳;王琪;刘茂昌;黄泽春;黄启飞;
基于美国ISCST3模型和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建立一种危险废物贮存的大气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以电镀污泥为例,评价将其作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贮存管理时的大气环境健康风险。结果显示:该方法需要参数少且计算简单;电镀污泥中目标污染物(Cr、Cu、Ni、Pb、Zn)所引起的目标敏感点处的大气非致癌风险为0.98×10-9、致癌风险为0.44×10-14,分别小于美国标准中非致癌和致癌的可接受风险水平1.00和1.00×10-6,风险不明显;就该电镀污泥贮存对目标敏感点处产生的大气环境健康风险而言,其可以作为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进行贮存管理。
2010年S1期 v.28 309-3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下载次数:4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9 ] |[阅读次数:0 ] - 陈中颖;刘爱萍;许振成;李开明;
为评价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的稳定性,借鉴产品质量控制的基本理论,建立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等效工序能力指数评价方法。通过典型实测数据,对水质分布特征、指数计算方法、处理技术的工序能力以及其水质达标率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显示:等效计算法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水水质的达标保证率,识别处理过程的主要限制因素,有效地评价污水处理的工序能力。该方法用于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评价,不但可以为其技术改造和运行维护提供指导,也能够为环境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2010年S1期 v.28 313-3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4K] [下载次数:2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董旭光;王栋成;刘焕彬;王静;曹洁;王磊;
基于对建筑物下洗模式的发展历程与最新理论试验成果的论述,结合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等对建筑物下洗评价的相关规定和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需求,分析PRIME模式的优越性,研究建筑物下洗浓度预测评价技术工作方案,并提出了建筑物下洗影响评价应遵循的技术要点和尽量避免建筑物下洗的可行对策。进一步探讨了建筑物下洗评价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技术解决方案。
2010年S1期 v.28 317-3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6K] [下载次数:2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栋成;林国栋;王静;
基于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和火炬设计规范的有关规定,分析了火炬源与常规污染源环境影响评价的区别,深入、系统地研究了火炬源各参数的确定与修正方法。结合案例,对比分析不同排放状态、不同预测模式的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差异,进一步探讨了火炬源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和建议,对做好大气环评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010年S1期 v.28 322-325+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K] [下载次数:3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潘本锋;鲁雪生;李莉娜;丁聪隽;
对可能造成总氮测定空白值过高的各项原因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试验,发现造成空白值过高的原因主要为过硫酸钾试剂纯度不够,含有的总氮杂质过高所致,采用二次重结晶的方法对过硫酸钾试剂提纯后使用,可大幅度地降低空白值。
2010年S1期 v.28 326-3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K] [下载次数:3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贝荣塔;周跃;陈慧泉;
利用搅拌器对污染底质水样进行搅拌,模拟河流底质解吸状态,探寻不同转速、不同静置时间与底质铜溶出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转速显著地影响底质铜溶出量,转速越高,铜溶出量越多。当经搅拌后的水样放置一段时间后,水中铜量不断减少,但放置时间从30~240 min水中铜量没有显著的区别,即这个时间段内,水中铜量虽在减少,但其衰减比较缓慢。研究还表明:当水样放置30 min后,各转速间铜量没有显著的差异性。
2010年S1期 v.28 329-3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兴柱;朱启红;
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对EDTA去除土壤中Cd2+进行优化,建立土壤Cd2+去除率与EDTA浓度(x1)、反应时间(x2)、溶液pH值(x3)和土壤含Cd量(x4)4个因素间的正交回归模型:Y=54.214 96-6.787 65X1+4.901 36X2+0.573 22X3+2.070 21X4-5.077 50X12+1.357 18X22+2.317 07X32-2.908 45X42-2.211 25X1X2+2.725 00X1X3+2.500 00X1X4+2.500 00X2X3+2.725 00X2X4-2.211 25X3X4。从模型推知,当EDTA浓度0.014 mol/L、振荡时间2.3 h、溶液pH值4.9、土壤的含Cd量为896.6μg/kg时,土壤中Cd2+去除率最大,达77.76%,验证实验结果与模型值相等。
2010年S1期 v.28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7K] [下载次数:1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李发荣;刘菊梅;仝纪龙;袁九毅;朱振华;
环境承载力是衡量人类社会活动与环境协调程度的标尺,我国西部城市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城市开发须在西部地区资源环境可接受的程度内进行开发建设。采用突变级数法应用于我国西部城市环境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评价,该方法在针对多目标综合评价中更优,能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人为制定权重的主观性,同时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优化。通过此方法得到我国西部城市的环境承载力现状对城市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避免因盲目开发而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利于西部可持续开发和发展。
2010年S1期 v.28 338-3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4K] [下载次数:3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张静;李旭祥;蔡启闽;许先意;
以西安市2006年9月27日至2008年5月3日每日的SO2浓度时间序列为例,应用非参数回归中的局部多项式法对SO2浓度时间序列的变化进行分析,得到SO2的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对局部多项式估计法进行处理,得到预测模型,应用该模型对2008年4月4日至2008年5月3日的SO2浓度值进行了预测,并与时间序列分析法、BP神经网络模型所得结果进行对比。最后利用局部多项式估计方法对SO2浓度一元线性模型的残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非参数局部多项式法在3种方法中预测效果最好,用此方法进行大气污染物的数据分析是可行的。
2010年S1期 v.28 343-3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3K] [下载次数:3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邱香贵;
对生活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现行标准及规范进行比较,提出了设计填埋场防渗系统时应遵循的原则。通过计算防渗系统3种常用做法的造价可知,采用双层防渗结构将大幅度增加工程造价。从防渗系统的时效性入手,重点探讨了以天然基础层作为防渗系统选择依据的不合理性,并结合工程实例进行了分析。
2010年S1期 v.28 347-350+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俊坚;曾辉;刘阳生;
城市垃圾填埋场沼气(LFG)处理是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的热点问题,甲烷制甲醇技术为其资源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甲烷液相制甲醇技术的比较优势表明其在众多制甲醇技术中的潜力,基于对其技术发展的重要历程回顾,综合论述几类典型催化体系的反应机制与影响因素,分析LFG液相制备甲醇技术存在的难点,为填埋场沼气的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2010年S1期 v.28 351-355+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6K] [下载次数:3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寇苗;贾永刚;刘文全;
溢油发生后实施及时合理的应急物资调运计划对减轻灾害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理想点法"对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资源调配问题进行研究,建立了"应急开始时间最早"和"出救点个数最少和应急开始时间最早"的溢油应急物资优化调运模型,最后借助计算机技术完成了渤海石油平台溢油应急物资调运系统的开发,为有关部门实施及时合理的溢油应急物资调运计划提供辅助决策。
2010年S1期 v.28 356-3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2K] [下载次数:2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于红梅;邱广明;田瑞;郝慧博;
以一定比例的聚丙烯腈和聚氨酯为膜材料,N,N-二甲基乙酰胺为溶剂,PEG4000为添加剂,采用相转化法制备超滤膜。研究了聚合物浓度、比例、凝胶浴的温度等对膜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聚合物的比例为8∶2、质量分数为14%时,性能最佳。水通量为634.95 L/(m2.h),截留率为90%;在10~30℃范围内,随凝胶浴温度的升高,膜的水通量增大。
2010年S1期 v.28 360-3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1K] [下载次数:3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0 ] - 郝慧博;邱广明;田瑞;于红梅;
PVC膜对糖类化合物有较强的排斥力,但其亲水性差,而聚氨酯有较强的亲水性,本课题研究聚氯乙烯(PVC)与聚氨酯(PU)的共混膜,探讨相转化法制备PVC/PU共混超滤膜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当聚合物质量分数为16%,m(PVC)/m(PU)以8/2(质量分数)共混时,可制的水通量、截留率较好的多孔膜。
2010年S1期 v.28 363-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8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艳蔷;姜应和;李兆华;赵丽娅;
采用常规耗竭法进行吸收动力学试验,研究四种陆生经济植物对磷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芹菜、大蒜、茼蒿和香菜等植物的根系对不同浓度水平磷的吸收规律符合Michaelis-Menten动力学方程,相关系数在0.9230~0.9730之间(P<0.05);芹菜具有最大吸收速率Vmax值和米氏常数Km值,适合可用于高磷浓度的重度富营养化水体修复;茼蒿、香菜和大蒜对磷的吸收速率Vmax较低而Km较小,因此这三种植物适用于低磷浓度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对于人工生物浮岛除磷而言,采用芹菜和大蒜较为理想。
2010年S1期 v.28 366-3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9K] [下载次数:2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杜芳;刘阳生;
本实验以铁尾矿为原料,粉煤灰、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为添加剂,进行烧制建筑陶粒的研究。考察了物料配比和烧结工艺(烧结温度和烧结时间)对陶粒性能的影响。以陶粒吸水率和堆积密度为评价指标确定最佳配比和烧结工艺。研究表明铁尾矿、粉煤灰、污泥的最佳配比为:铁尾矿40.3%,粉煤灰44.7%,污泥15%。在最佳烧结工艺下,可以烧制出满足国家标准(GB/T 17431.1-1998)的700级轻粗集料。实验还研究了陶粒在不同浸取条件(水平振荡法、TCLP毒性浸出法)下的重金属浸出性能。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浸出条件下,只有Cu、Zn和Pb能够检出而且其浸出浓度非常低。XRD结果表明,烧结过程中出现了硅酸盐类新物质。
2010年S1期 v.28 369-372+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9K] [下载次数:10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4 ] |[阅读次数:0 ] - 游佐佳;杨立中;
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决策系统主要由:GIS(电子地理信息系统),GP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SM/GPRS(全球通数字移动电话网),3G(第三代数字通讯技术),12369报警系统,计算机网络通信与数据处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等组成。通过论述应急资料库的建立、信息技术相关知识和对突发环境污染事故应急救援流程的讨论,实现对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进行及时、准确、有效的救援,为环保决策部门提供科学依据。
2010年S1期 v.28 373-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张长飞;葛仕福;赵培涛;黄瑛;葛剑;
介绍了国内外污泥燃料化技术的研究进展,分析表明污泥干化是制约污泥燃料化处理成本的关键因素,提出新的不干化直接将脱水污泥制成燃料的技术路线。实验结果表明:绝干污泥:煤:Fe3+:Ca2+掺混比例为1∶0.4∶0.03∶0.1,压力0.6 MPa、压滤2 h,合成燃料含水率为40%,成型效果良好,无明显异味,抗压强度为320 N,发热量为4 342 kJ/kg,污泥处理成本约为12.4元/t,具有显著社会经济效益。
2010年S1期 v.28 37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9K] [下载次数:6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7 ] |[阅读次数:0 ] - 李大为;刘殿丽;李华文;耿晓东;
建立了EDTA滴定法测定生石灰中氧化镁含量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掩蔽剂和指示剂排除干扰因素的影响,使滴定终点明显,并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满意的准确度。
2010年S1期 v.28 381-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K] [下载次数:2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张晶;董俊慧;薛守洪;
针对内蒙古某火电厂用煤,以CaCO3为固硫剂,CeO2为固硫添加剂,进行了箱式电阻炉定温固硫实验,分析了温度、钙硫比、添加剂CeO2对燃煤固硫率的影响;热重法分析了固硫添加剂CeO2对煤炭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CeO2低温下(850℃、950℃)促进了燃煤固硫,提高了燃煤固硫率,而在高温下(1 050℃),催化作用导致固硫剂表面孔隙迅速堵塞,降低产物层扩散控制阶段反应速率,抑制了固硫过程的进行;CeO2催化了煤炭挥发份和固定碳的燃烧,降低了固硫煤着火点温度和燃尽温度,改善了煤的燃烧性能;揭示了添加剂CeO2催化固硫和催化燃烧的作用机理。
2010年S1期 v.28 383-386+3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下载次数:1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潘强;彭元敏;郭季成;陈华;刘艳芳;
针对野外工业探伤容易发生辐射安全事故和索赔纠纷的现状,采用红外线监控技术和可编程控制技术(PLC),设计一套科学可靠的安全控制系统,用科技手段控制野外工业探伤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有效的保障公众安全。
2010年S1期 v.28 387-388+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8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晓燕;沈伯雄;赵宁;
近年来,H2S选择性催化氧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脱硫工艺迅速发展起来,其核心技术是催化剂和载体的开发。概述了目前用于选择性催化还原H2S的各种催化剂和载体的应用现状。催化剂和载体主要包括各类金属氧化物、沸石类、活性炭及层柱黏土等。文章并对其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2010年S1期 v.28 389-3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K] [下载次数:4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温瑶;张有峰;
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能源效率低下,因而节能服务的潜在需求巨大。节能服务公司通过推广合同能源管理机制为客户提供节能服务,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对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效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目前在国内推广这种机制遇到了诸多问题,只有从多方面采取措施才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并使其长远发展。
2010年S1期 v.28 394-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4K] [下载次数:2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慧婷;李莉;阿荣其其格;刘静;
原料林基地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是林纸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专题。其中,林基地建设的环境可行性分析是林基地生态环评的核心。主要从政策规划、土地资源条件、林地布局、生态敏感区、建设规模、环保措施等角度,结合黔东南林浆纸一体化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阐述了原料林基地建设生态环境可行性分析的要点。
2010年S1期 v.28 398-4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40K] [下载次数:1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黎水平;吴其胜;
CaCl2溶液为离子交换溶液,通过对以徐州煤系高岭土为原料水热制备的4A沸石分子筛进行离子交换来制备5A沸石。采用X-射线衍射(XRD)、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对样品进行分析表征,并通过甲基橙吸附试验研究样品的吸附性能。5A沸石样品结晶度随交换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CaCl2溶液浓度为2.5 mol/L时所得5A沸石样品结晶度最高,颗粒均匀。5A沸石样品常温下具有良好的吸附性能,对甲基橙吸附量最高可比4A沸石提高15.5%,达12.34 mg/g。
2010年S1期 v.28 403-4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3K] [下载次数:2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牛炳晔;
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技术在环保工程中的应用和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从废气、水体、有机固体废物、污泥和土壤中重金属的处理以及生物能源利用等方面,简单介绍了几种有效的生物技术,阐明了生物技术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2010年S1期 v.28 407-409+3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5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陈曦;罗小玲;
熵引入污染物降解过程中,作为衡量污染物降解过程的指标是新兴的研究领域。在温度场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处理单元的污染物降解过程的分析,定义了污染熵的概念。通过污染熵不仅能计算出处理单元的污染物降解效率,同时通过污染熵在处理单元中的变化情况,能反映处理单元性能,优化反应器的设计。污染熵还具有时效性,污染熵速率较污染熵更加确切地反映了污染发生影响的时效性。同时在计算污染程度时还应考虑污染熵本底,才能更加确切地反映实际污染的程度。
2010年S1期 v.28 410-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1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刘锟;段茂盛;姜琪;杨晓东;顾阿伦;张磊;
介绍了部门清洁发展机制(S-CDM)的概念、分类和特点。分析了基于总量和基于技术的S-CDM在中国钢铁部门的应用前景。
2010年S1期 v.28 414-417+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1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嵘;段茂盛;姜琪;杨晓东;邢芳芳;赵春丽;
在当前节能减排以应对温室气体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背景下,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的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对具有前沿研究性质的部门清洁发展机制(S-CDM)在中国钢铁行业的应用做出探讨和研究。下半部分分析了基于强度和基于政策的S-CDM在中国钢铁部门的应用前景。
2010年S1期 v.28 418-4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1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友鹏;潘峰;仝纪龙;
根据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大气污染处理措施的效果和特点、无组织排放方式的改变,提出了防护距离设置方案,旨在为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环境管理提供对策建议。通过对某水泥厂案例研究,确定其卫生防护距离为面源外300 m,大气环境防护距离为距源中心250 m,建议取防护距离为面源边界以外300 m。通过实践,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并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建议。该研究对项目环评中防护距离的设置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0年S1期 v.28 422-423+3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建宏;陈家庆;曹建树;
膜法烃类VOCS回收是加油站烃类VOCS回收的主流技术,而膜的性能是整个技术的关键。利用不同支撑层制备出不同类型的硅橡胶复合膜并对其烃类VOCS的回收性能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支撑层的材质对渗透速率和烃类VOCS回收率产生重要影响,对于同一种材质的支撑层,渗透速率和烃类VOCS回收率随孔径的减小而增大,但当孔径减小到某一临界值时,随孔径的继续减小,渗透速率和烃类VOCS回收率将减小。烃类VOCS的成分和浓度也对回收性能产生较大影响,渗透速率随进料烃类VOC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烃类VOCS回收率先随进料烃类VOCS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浓度增加到某一临界值时,则随进料烃类VOCS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对于硅橡胶复合膜,烃类VOCS的沸点越高,其烃类VOCS回收率越大。
2010年S1期 v.28 424-4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3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0 ] - 李颖;杨健荣;
传统的护坡形式可以发挥出河道的行洪、排涝以及水土保持等功效,却会对环境带来不良影响,容易引起生态退化。生态护坡不仅具有传统护坡的功能,而且还融入了景观、生态等多方面内容,从而可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对生态护坡概念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目前主要的生态型护坡技术,最后展望了生态护坡技术今后的研究方向,旨在为生态护坡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
2010年S1期 v.28 428-430+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6K] [下载次数:5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颜廷山;范晓平;康振同;邢介明;武鑫;
结合国内外填埋场封场景观工程实践,分析了封场后场地的特殊性,结合包头某简易垃圾填埋场封场景观与生态恢复工程设计实例,旨在对于其他即将进行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2010年S1期 v.28 431-4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下载次数:6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张贺飞;徐燕;曾正中;郭浩磊;潘玉;
介绍国内外常用的污泥处置技术和方法,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对比,结合我国国情总结出:现阶段我国污泥处置技术应以污泥土地利用为主,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加强对污泥中重金属、有机污染物和病原体等污染物的控制。
2010年S1期 v.28 434-4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2K] [下载次数:24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57 ] |[阅读次数:0 ] - 刘菊梅;李发荣;仝纪龙;张旭;袁九毅;
介绍了改建公路与新建公路工程的区别,从工程性质、施工方式、工程土石方的区别等方面进行了论述,指出只有认清工程本质,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才能提高新增水土流失的准确度,有利于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2010年S1期 v.28 439-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2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齐瑞江;
为了使企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能够达到国家制定的污水达标排放标准,各地纷纷修建环保处理设施。针对其主要构筑物钢筋混凝土矩形水池从水池的计算简图、计算尺寸的确定、荷载分析和池壁受力分析等各方面介绍其结构设计方法,并对保护层的选取、裂缝宽度演算和最不利工况等方面提出了几点应该注意的事项,以供大家参考。
2010年S1期 v.28 441-4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董宁;田爱民;姜丰;田爱杰;
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结合济南市水资源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济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体系;采用模糊隶属函数对指标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1-2007年济南市城市水资源可利用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最后提出了济南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措施。
2010年S1期 v.28 44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2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8 ] |[阅读次数:0 ] - 杜鹏飞;李国强;赵冬泉;刘小梅;黄徽;张金禄;
在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支持下,通过对综合节水规划业务需求、业务流程及相关理论和方法的分析识别,设计并开发了城市综合节水规划与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仅实现了综合节水规划的数据集中统一管理、节水现状分析、节水水平评价、节水潜力分析等功能,而且设计了具有一定通用性与可扩展性的数据结构和指标体系,从而为城市综合节水工作的系统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平台。
2010年S1期 v.28 448-451+4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下载次数:3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齐瑞江;
通过介绍湿陷性黄土的破坏机制,有针对性地从地基处理、防水措施、结构措施、施工措施、使用及维护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在湿陷性黄土地区建造水池类构筑物的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
2010年S1期 v.28 452-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小玲;李海滨;赵增立;
利用热重红外联用和管式炉研究了溴化环氧树脂线路板热处理过程中HBr的析出特性。结果表明:HBr主要在线路板快速失重阶段(300~380℃)析出;加热方式对HBr的析出有很大影响,非等温加热方式下,在380℃以上,反应温度对HBr的析出影响不大。等温加热方式下,反应温度的提高有利于HBr的析出,而且HBr释放量显著高于非等温加热方式;在高温下HBr的析出量随氧分压的增加呈现增大的趋势。
2010年S1期 v.28 456-458+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9K] [下载次数:1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郭浩磊;潘玉;曾正中;刘红娅;
介绍日本,德国,美国,欧盟以及中国的垃圾填埋场防渗系统的要求标准以及这些国家的填埋场常用的防渗构造,并对这些国家的标准进行了分析比较。同时结合中国国情对一些适合中国国情的防渗构造以及防渗材料进行了论述。
2010年S1期 v.28 459-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4K] [下载次数:9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孙德伟;周耀辉;朱维新;陈堃;王芸波;武焕舟;
介绍了SF6-O2气体在线监控报警设计的原理与应用。SF6气体主要应用于电力行业,80%用于高中压电力设备,作为电气设备绝缘和(或)灭弧。由于SF6的应用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安全防护日趋重视。北京新华劳科贸有限公司参照国外一些知名公司的解决方案,发展了红外原理检测技术,可对SF6气体进行直接检测。
2010年S1期 v.28 463-464+4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陈蔚苒;
IG-541混合气体将逐步取代卤代烷成一种新型消防灭火剂。混合气体(IG-541)灭火剂气体存在于空气中,是由氮气、氩气和二氧化碳三种气体混合而成,体积比分别为:52%,40%,8%,其臭氧耗损潜能值ODP=0(对大气臭氧层无破坏),温室效应值DWG=0(不造成温室效应);灭火过程中不影响人的视野且不产生温差和腐蚀性分解物。对特殊建筑部位使用IG-451灭火系统值得大力推广。
2010年S1期 v.28 465-467+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